《唐山大地震》電影還沒上映,電視劇版已開始籌備。近日,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在出席上海某電視劇論壇時透露:馮小剛的電影《唐山大地震》將拍電視劇版本。從《羊城暗哨》、《藍色檔案》、《神話》到《風聲》、《建國大業》,改編熱門電影顯然已經成了電視劇界一條新的“撈錢”路。
確實,改編熱門電影對電視劇拍攝而言,節約了成本。尤其像《唐》這樣的大制作,道具、場景省了不少錢,運轉更容易和迅速,營銷上幾乎零成本投入便能坐收漁翁之利。這是個明白賬。王中軍舉例稱,7月份《唐山大地震》將上映,據他估計,票房會在4億元左右。電影余熱未過,電視劇版就差不多能完成拍攝,加上后期制作之后便能新鮮“出爐”,正好能借著電影的勢頭再熱一把。這樣算起來,不僅賣出版權不成問題,收視率和人氣也能有保證。
看來,節約營銷成本和制作成本,趁熱打鐵對投資方來說是最大誘惑。所以,心情的迫不及待可以理解,但投資方需把握好幾個原則。
首先,電影導演是關鍵。馮小剛的電影都很賣座,而且一部比一部賣座,這一點王中軍很明白,所以《唐》電影還沒上映電視劇就已開工。這是口碑,也是品牌效應。
其次,劇本是考驗。將兩個多小時的電影劇本拉長至電視劇的20多個小時,看似是編劇往已有的框架上添加新內容,不過海巖坦言,“改編的難易程度還是要看電影本身的含金量和影響力,也要看再創作者的水平。因為在添加血肉時還是要盡量保證不注水,這可能是難度最大的地方。”
再次,電影口碑是保證。3000萬元投資票房上不了1億元,1億元投資票房上不了3億元都算不上成功,也很難形成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力。在母品牌(電影)還沒有形成廣泛口碑的情況下,推出子品牌是很危險的。
第四,民主決策是流程。導演很好,演員也不錯,劇本沒問題,投資也到位,但市場風險仍存在。所以在決策時需要各個環節的主要參與者民主投票,大家依據自己的經驗評估風險,最后決定是上還是不上。這點《唐》劇做得很好,演員、導演、編劇齊投贊成票。
此外,投資方還需要有風險意識,計劃再好,也存在風險。如何盡可能地降低營銷成本?如何獲得利潤最大化?還需要做些功課。
一是將捆綁營銷進行到底。在廣告宣傳時主推電影,在新聞傳播時附帶宣傳一下同名電視劇。這時營銷傳播的目的,就是讓觀眾知道電影什么時候上映,這是傳播核心;同時還有電視劇,隨著電影放映結束后上映。當然還要搞清楚,前期廣告投放的目的是傳播電影上映的相關信息,不要放入太多內容,簡化傳播。
二是線上、線下推廣相互結合。關于電視劇的信息只用新聞報道還不夠,需要做三個工作:一是首映典禮時,介紹一下電影與電視劇的關系、亮點及賣點;二是電影上映時,在各大影院的平面及視頻廣告中插入該電視劇的播出信息;三是精選部分影院,隨購票贈送消費優惠券,此券為商家贊助,背面廣告即可宣傳該劇。此階段的宣傳目的是將電影與電視劇關聯起來,并突出電視劇的差異點。
三是廣告植入提前進行。該劇的廣告開發始于電影,告訴商家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你的廣告不僅能在電影當中植入,而且還將在電視劇中實現更完美的植入,將兩次植入打包,收取一個優惠價。當然,電視劇有時長優勢,容易解決植入的次數和深度。這里,建議廣告植入時緊扣故事情節,不要硬套,否則會影響觀感,春晚小品《捐助》就是前車之鑒。
四是衍生產品緊隨其后。如書籍、光盤、音樂、游戲、服飾及旅游等產品,開拍后就得著手開發。在電影熱映之時,相關產品就投入市場。一定要把握好時機,根據各個產品屬性的不同,推廣的方式和方法也有差異。比如體驗游、遺址公園可以隨著電影和電視劇的上映同期對外開放,電視首播時可抽取幸運觀眾獲得免費體驗游等。
將熱門電影改編為電視劇,或將熱門電視劇改編為電影,這以后會比較普遍,說明影視劇的發展更市場化,也更注重觀眾口味和市場效應的雙豐收。
影片口碑給導演、演員、編劇、出品方等帶來品牌價值的累積和提升,同時也將放大文化品牌價值,延伸產品,延長影視品牌的生命周期。最后預祝《唐山大地震》過4億,也愿我們的影視娛樂品牌發展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