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作為中國白酒業曾經的老大,瀘州老窖近年來“動作”頻頻:并購湖南武陵、控股華西證券、打造酒業園區、力推老窖特曲……這些努力,讓瀘州老窖重回白酒業第一梯隊。但這樣打造出來的優勢能保持多久?哪些途徑是最終提升公司價值的有效手段?在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格局下,瀘州老窖如何尋求自身的再次突破,為投資者創造更具含金量的內在價值?
在瀘州老窖董事長謝明的眼里,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應該是如何保住瀘州老窖“老三”的行業排名,并抓住一切機會再上層樓。比較現實的選擇有三:大膽的資本運作,做強產業集群,以及加大團購客戶的開拓力度。
據Wind資訊統計,至1月22日收盤,貴州茅臺(600519.SH)的總市值是951.35億元,五糧液(000858.SZ)是546.24億元,瀘州老窖(000568.SZ)是261.84億元。截至目前,A股白酒類上市公司中,只有這3家總市值超過百億元。
即使現在已經名列行業“前三甲”,但與貴州茅臺、五糧液相比,瀘州老窖無論從銷售收入、凈利潤,高端白酒市場的占有率上都有不小的差距。而緊隨其后的劍南春,雖然遭遇地震打擊,但絲毫沒有放松追趕的步伐。瀘州老窖靠什么手段提升自己的價值,從而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
并購擴張 2008年三季報顯示,瀘州老窖前三季度的主營收入和凈利潤分別是30.77億元和10.85億元,貴州茅臺是64.87億元和31.45億元,五糧液是65.79億元和15.89億元,三者的凈資產收益率(攤薄)分別為32.86%、29.70%和14.24%。
依靠常規的建廠、擴產、營銷等手段,瀘州老窖要實現“保三”甚至超越并非易事,但資本市場、資本的力量給這一角逐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在2007年的牛市中,瀘州老窖曾短暫重返“行業老大”地位:2007年9月,瀘州老窖股價達到57元,市盈率97倍,總市值近500億元,超過同時期的貴州茅臺(總市值410多億)和五糧液(總市值370多億),成為“白酒第一股”。但隨后,貴州茅臺和五糧液的股價迅速崛起,貴州茅臺股價一度突破200元,以實力證明自己仍然是這個行業的“老大”。
“中國的白酒企業要做大做強,必須把握現代經濟的核心——證券金融資本,走傳統產業和金融行業的互補之路。”不久前,謝明在接受《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時明確表示了滬州老窖未來的發展路徑。這種發展模式,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EMBA項目常務副主任王勇評價為“給企業增加了一雙隱形的翅膀”。
實際上,2006年以來,瀘州老窖正是依靠謝明所說的“先走一步”的資本戰略取得了高速發展。
在完成了向經銷商定向增發、高管股權激勵、控股華西證券后,瀘州老窖就已經開始了并購擴張。2007年9月,瀘州老窖宣布收購湖南武陵酒業公司80%的股份,借此進入“醬香型”白酒經營領域。按照合作雙方的說法,武陵酒定位于醬香白酒高端消費品,以填補瀘州老窖因“國窖1573”只能在百年以上窖池生產、越來越供不應求而造成的市場空當。
“五糧液和茅臺走的是依托母品牌開發多個子品牌的擴張之路,在取得巨大市場成功的同時,母品牌不斷被透支。從這個意義上看,瀘州老窖采取收購區域名酒品牌的多品牌運營戰略,有其獨特優勢。”國金證券(600109.SH)白酒行業資深分析師陳鋼認為,并購是白酒企業做大做強的另一條路徑,瀘州老窖的積極摸索和嘗試值得肯定。
對于并購武陵酒的效果,謝明透露,已經實現了盈利,“盈利水平還可以”,但拒絕透露具體數字。
陳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從報表上看,目前武陵酒尚未對公司產生業績貢獻,“應該在并購后兩年左右,即2009年的報表上才能有所體現。但具體利潤貢獻度,目前無法估算。”
如果繼續并購,下一個目標是誰?對于這個問題,謝明沒有正面回答,只是表示未來還可能采取并購擴張的策略。他同時介紹,瀘州老窖目前的強勢市場是華北和東北地區,但在西北、南方地區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OEM模式
白酒企業的主要利潤來源是高檔白酒,瀘州老窖也是如此。2008年半年報顯示,以國窖1573和老窖特曲為代表的高檔酒,實現銷售收入13.79億元,同比增長68.50%,毛利率81.25%;中低檔酒實現銷售收入6.86億元,同比增長74.31%,毛利率31%。
依照行業營銷專家杜建剛的統計,目前,白酒業高、中、低檔酒的銷量比例大致為15:35:50,而利潤比例則正好倒過來,是50:35:15。但由于受釀造方法的限制,傳統白酒尤其是高檔白酒,產能存在一個上限,要實現規模的不斷擴張,必須要突破這個禁錮才有可能。
謝明坦言,與貴州茅臺和五糧液相比,國窖1573受窖池數量的限制,產能更受局限,“達到年產3000噸以后,再提升的空間有限。”瀘州老窖要進一步擴張,必須要走產業集群道路。
這個產業集群就是瀘州老窖牽頭建立的“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園區”。該園區2006年開工建設,總規劃用地7500畝,一期規劃總投資35億元。其發展模式是以瀘州老窖牽頭,以瀘州600余家酒類生產企業為基礎,采取市場化運作,實行OEM貼牌式生產,最終使其成為中國白酒界最大的生產基地和最大的包材供應地。按照規劃,依托這個園區,到“十一五”末,僅“瀘州老窖”年產值就將增至100億元以上。
謝明介紹,瀘州老窖希望能通過產業集群,把上游產品和下游產品關聯起來,實現三個結合。首先是瀘州老窖的管理輸出;其次,通過國家白酒檢測中心進行食品安全把關,凡是園區出去的酒都通過國家認定的質量技術標準;第三,通過園區規模化、標準化和配套性的生產,降低產品生產成本,節省的部分用來彌補運輸過程中的成本。“中國的服裝業和電器行業都有貼牌生產行為,但食品貼牌生產目前依然是空缺。我們把白酒集中搞OEM貼牌式生產,可以說是創造了一種新的模式。”
“OEM的模式可以為瀘州老窖帶來穩定的收益,帶來質量和產能的保障及制造成本的下降,但最終決定其行業地位的,依然是自有品牌的市場占有率。”陳鋼認為。
“要測算園區對上市公司的利潤貢獻,需要詳細了解‘100億元’所包含的具體內容。”陳鋼說,“此外,園區目前不完全屬于上市公司,需要繼續跟蹤進一步資料才能作出判斷。而且目前行業處于不穩定期,園區的發展能否達到預期目標,還存在一些不確定性。”
謝明透露,目前瀘州老窖已經開始為一些地方白酒品牌做代工,比如甘肅的一家酒企。他同時表示,這些地方中低端白酒“有很大的消費需求”。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