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全球范圍內的經濟失衡與此前失衡相比,最大的特征就是日益廣泛的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和全球價值體系的不斷深化。全球貿易分工和金融分工的嚴重失衡是危機的根源,而美國在這種失衡上負有根本的責任。
對中國來說,在正確認識這種危機根源的前提下,改善中國在全球貿易和金融分工中的地位,通過結構改革切實發展內需,發展金融市場和人民幣區域化國際化,才是告別失衡邁向均衡增長的本義。
什么樣的全球失衡?
全球為什么會產生儲蓄和投資取向的不同模式?這需要從更深層面,從全球分工體系的結構上去考察。事實上,在過去的20多年中,全球產業分工深化、金融大發展、要素和資本的全球化流動,以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霸權地位的鞏固,使得全球分工格局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世界經濟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這是當今全球經濟金融失衡的核心問題和根源。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將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分裂成三類國家: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代表的資本和消費型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生產型國家,以中東、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資源型國家。
在這個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體系中,一方面全球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促進了全球持續20多年的經濟繁榮;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化的“盈余”分配結果更為懸殊。
在這個國際分工體系中,美國和亞洲的消費—儲蓄失衡,美國是雙赤字、凈負債,亞洲主要新興市場國家和中東、俄羅斯等石油輸出國是貿易盈余,由此產生全球國際收支失衡。但這些都是表象,表象的背后是全球化時代背景下,由于貿易分工和金融分工不斷深化導致的全球經濟金融結構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