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未解決,但各方經濟專家及政府已在探討,如何在經濟復蘇后,將之前注入市場資金盡快收回。不過,美國“新末日博士”魯賓尼(Nouriel Roubini)指出,政府與央行近半年來通力合作,模糊了兩者之間的界線,或會成為他日央行重拾獨立運作地位的絆腳石。
以美國為例,財政部為多個信貸工具提供資本,未來會對聯儲局制定政策造成掣肘。聯儲局早前計劃以2,000億美元提振學生、小企業及汽車貸款的計劃,由財政部提供200億美元,為計劃開始初期的損失包底。此外,聯儲局未來會透過財政部發債,向金融市場收回數以千億美元計的注資。前聯儲局貨幣事務部主管Vincent Reinhart指出,聯儲局行政彈性:“可能會因為財政部的決策受到窒礙。”
央行的獨立性,亦因為涉及向個別行業批出貸款而受到影響。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Ben Bernanke)的部分同事指出,此舉令儲局涉及以放貸作出政治干預。史丹福大學教授John Taylor,稱呼聯儲局的策略為“貨幣行業政策”,mondustrial policy,即monetary(貨幣)及industrial(行業)兩種政策的混合體。
儲局注資 存被濫用風險
巴克萊資本經濟師Ethan Harris指出,聯儲局正在影響資本市場,創造了一批福利受益人,存在被濫用的潛在風險,所以儲局出資的透明度要夠高,而且應該在市場許可的情況下,盡快停止這一類操作。
歐洲央行在維護其獨立性方面立場較其他央行堅定。它一直拒絕買入企業股票,一來為免將央行置于信貸風險中,二來避免成員國共同分擔風險,引發政治爭拗。
不過,高盛首席經濟師Erik Nielsen預期,為了對抗金融危機,歐洲央行不出數月便會被迫開始買入商業票據。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羅奇(Stephen Roach)指出,通縮的經濟環境下,令央行無法獨立運作,情況令人非常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