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調查從2月6日開始,至2月12日結束,總共有212位基金經理參加了全球性的調查,他們管理著5990億美元的資產。另外有177個基金經理參與了美國區域性調查,他們管理著3720億美元資產。
“對中國經濟的樂觀情緒增長,加上進一步政策松動,導致全球經濟信心顯著改善。”美林在其這份最新月度買方機構調查結果中指出。
盡管大多數受訪者認為世界經濟正處于衰退之中,但僅有6%受訪者預計經濟將在未來12個月放緩,這一人數比例是2007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且明顯低于2009年1月份的24%和2008年10月份的60%,調查結果說明全球經濟信心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改善。
各種擔心中國經濟長期放緩的勢頭逐漸消退,或許這正是帶動全球經濟信心改善的一個重要因素。
“基金經理預期中國經濟增長急劇上升回2007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和全球復蘇的微弱希望現在全部寄托在中國的身上了。”美林全球新興市場首席分析師邁克爾·哈特尼特指出。
然而,中國是否真能帶領世界經濟走出危機的深淵,現在還不能有一個明確的判斷。
摩根士丹利亞洲主席史蒂芬·羅奇在2月18日一份題為《對美國和中國的一記警鐘:共生關系的壓力測試》的報告中指出,美國和中國作為推動全球經濟發展的兩個重要引擎,現在都在開始減速。
而中國經濟發展出口依存度極高,現在美日歐罕見的同步衰退證明,世界貿易的繁榮時期已經頹敗。中國的出口直到2008 年中期以前還保持高達25%的同比增幅,后來局勢急轉直下,年末完全是負增長,2009 年1 月則下降了17.5%。
對全球經濟信心的改善,重新燃起人們對商品投資的熱情。
調查顯示,大宗商品享受了過去兩個月的資產配置變化帶來的巨大收益,只有不足15%的投資者保有減倉的態度,這一數據遠低于2008年12月份的30%,也是近六個月來的最低水平。對商品期貨投資的升溫或許有助于債券凈增持立場從11%滑落至7%,債券比重降低,投資者把資產配置回傳統的防御性行業和更多的周期性行業。
“對大宗商品不斷增強的信心和良好的估值情況下,可以進一步鼓勵在能源和材料領域的投資。” 美林證券股票策略分析師加里·貝克說。
不過,弘業期貨分析師尹崗認為資金流向商品并不能反映人們對經濟前景的看好,“資金流向商品,體現了投資者的一種避險需求。”他認為在經濟前景不太明朗的情況下,投資貴金屬特別是黃金,或許是資金保值的最好方法。
在股市上,投資者繼續表現出謹慎情緒,2月份凈減持立場從1月份的28%回到12月份的34%水平。不過,在過去三個月里,新興市場股市表現要好于其它國家,收益與全球增長預期反彈相符。
同時美林還稱,中國已超越土耳其,成為最受基金經理偏愛的投資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