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旱災,包括水利部兩個副部長,農業部兩個副部長在內的部委高層,帶領工作組下鄉督察抗旱,在中國歷史上非常罕見,實際上,以往的水利部派出工作組下鄉,多是因為澇災。
不斷加劇的旱情
原因是中國歷史上的此次旱情的嚴重性,2月6日,中國氣象局給今冬北方冬麥區氣象干旱定性為50年一遇。
5日,全國干旱作物1.55億畝, 小麥干枯116萬畝。
6日,全國干旱1.61億畝,小麥干枯394萬畝。
不斷攀升的數字讓國家防總一位處長感到吃驚,“我在抗旱系統工作這么多年,沒看到過這么大的旱情。”5日,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啟動了Ⅰ級抗旱應急響應。這是《國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級別最高的應急響應機制,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啟動Ⅰ級抗旱應急響應。
比他更有直觀感受的是農民。河南省新密市白寨鎮,農民李永現地里的油菜葉干得能碾成粉末。即便是相對抗旱的作物小麥,一大片一大片的也都枯黃了,他拿著打火機一點,干枯的麥苗就著了。
李永現還算相對幸運的。同屬新密市的袁莊鄉,該鄉一萬多畝小麥中,只有300畝小麥能澆上水。“人喝的還不夠,麥子就等著絕收吧”,一位村民告訴記者。
該鄉的張家門村,各家各戶都建有蓄水池,這并不奇怪,原因在于村莊附近數公里內沒有有效的水源。在雨水充足時,這些蓄水池能夠收集足夠的雨水,解決人畜的飲水問題。不過,自從去年11往后,這些蓄水池就再沒收集過雨水,他們不得按照每噸15元的價格買水喝。
張家門村飲水難并非孤例,截止到2月6號的統計數據顯示,有437萬人、210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
不過,張家門村的村民暫時不用為喝水發愁了,在旱情受到舉國關注的情況下,新密市政府部門剛剛組織水車給他們送水。
更讓他們擔心的是,如果再無有效降水,“這些完全靠天吃飯的小麥,就真要絕收了,下一年,我們的口糧怎么辦。”
來自氣象部門的天氣預測,更讓他們的憂慮倍增。中國氣象局預測減災司司長翟盤茂對旱情能否有效緩解并不樂觀。他說,從氣候條件來看,2-3月份是我國北方地區水汽條件較差、易發干旱的季節。
實際上,盡管旱情肆虐,卻有部分農民依然在憂慮,到底要不要抗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