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小企業自身的風險大、信用水平低的特質外,融資難的主要原因還有: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懼貸、惜貸”;政府有關部門對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直接用于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有限,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和科技創新基金難以惠及眾多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不完善;政府對擔保事業投入少,對擔保機構缺乏監管,一些擔保公司經營不規范等。
在去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下,國內4000多萬中小企業的發展面臨更為嚴峻的考驗,企業普遍不景氣加上金融危機,使得原本就已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瓶頸的融資變得愈發艱難,成為中國經濟在危急中復蘇的重點和難點。
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從中央到地方,一場針對中小企業的“救贖”開始上演,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支持力度逐漸加強。為了增強中小企業的信貸實力,一些地方政府在借鑒發達國家扶持中小企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組織推動了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建設工作。為了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近期國家也啟動了包括推出創業板、推動《放貸人條例》等久拖未決的政策法規制定進程。
2008年12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當前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將“完善中小企業板市場各項制度,適時推出創業板,逐步完善有機聯系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由央行起草的《放貸人條例》草案已經提交國務院法制辦,民間借貸有望通過國家立法形式獲得規范。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也提出,將在今年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抓緊落實金融支持政策,健全融資擔保體系,簡化貸款程序,增加貸款規模。中央財政中小企業發展資金從39億元增加到96億元。
此外,還有“兩會”代表、委員提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可建立多層次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和政策性擔保機構,培育服務于中小企業的中小金融機構。中小企業轉危為機,前景可待。
傅軍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新華聯集團總裁:
國家應組建中小企業銀行
我建議國家要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切實解決中小企業長期以來存在的“融資難”的問題:
國家財政可拿出一定資金,專門組建中小企業銀行,主要為中小企業服務。要長期解決中小企業資金問題,還要在全國所有市、縣設立村鎮銀行,為中小企業和“三農”提供資金,搞活社會閑散資金。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除了國有大銀行“嫌貧愛富”外,也與我國缺乏一整套分層次的金融供應體系不無關系。為此,國家應創新中小企業金融產品,從一些有條件、有基礎的地方開始試點推廣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機構,再派生出一個新的民間貸款力量,作為現有信貸制度的重要補充。加快推出創業板,鼓勵中小企業用紅籌的形式到海外籌集資金。為擴大融資渠道,國家要激活證券市場,加快推動建立創業板市場,鼓勵各類創業投資基金增加對中小企業投資,逐步完善有機聯系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通過多種形式解決中小企業的資金問題。
王林祥
全國人大代表、鄂爾多斯集團董事長:
必要的時候再降低利率
中央政府應該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利用一切可運用的手段,全力以赴保證中小企業度過難關,因為中國的中小企業差不多解決中國70%的就業問題,如果就業發生問題,國家就要發生問題。在中小企業的稅收方面最好在一段時間內減免,寧可減少國家的財政收入也要救活這些企業;在貸款扶持方面要有明確的措施。更重要的是應降低銀行貸款利率。日本早已差不多是零利率了,英國也將利息降到了很低的水平,而我們銀行利率還很高,所以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將再降低利率。否則,企業會像蠟燭一樣慢慢就熄滅了。我們的宏觀調控要有預見性,等到企業不行了再去救就已經晚了。
郭為
全國政協委員、神州數碼董事長:
應建立產業銀行
為了解決中小企業特別是IT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建議以產融結合為出發點,建立基于行業的、由政府支持的商業化運營法人主體——產業銀行,打通社會資金流通渠道 。產業銀行作為獨立的運營主體,是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有機融合的產物。它通過科學的管理標準與管理機制,建立起有效的風險補償機制與商業運營模式。只要賦予產業銀行充分的金融職能,放寬產業銀行對外融資渠道,讓其充分發揮行業內特有的把控能力,產業銀行就一定能煥發出特有的生機和活力,為國民經濟健康、穩定、和諧的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產業銀行的建立需要政府在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政府有責任與產業銀行建立風險共擔機制,如成立 “中小企業基金”,與產業銀行共同承擔可能產生的呆壞賬損失。按目前核心企業的壞賬率水平估算,產業銀行的壞賬損失應該在萬分之一左右,如產生一萬倍的杠桿效應,政府投入的資金所能發揮的社會效應將無法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