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數據,讓業內對是否出現通縮又有了幾分擔心。不過,業內專家普遍認為,不能僅憑一個月的CPI下降就斷定通縮來臨。越來越多的經濟先行指標開始出現好轉,如貨幣供應量和信貸指標出現猛增,PMI指標也連續兩個月回升,出現嚴重通縮的可能性不大。從發電量、原油價格、有色金屬、航運指數等的回調看,宏觀經濟甚至已經出現了些許“曙光”。
銀河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張新法認為,目前尚不能斷言已進入通縮,但CPI和PPI雙負增長意味著步入通縮的風險加大。安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高善文認為,經濟數據基本在預期之內,說明經濟繼續面臨下行壓力,上半年通縮壓力不可避免。
同樣,睿信投資董事長李振寧認為,CPI同比轉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去年2月份CPI漲幅居高所致,判斷當前經濟形勢是否惡化應主要看環比數據。同時,也不能僅憑一個月的CPI下降就斷定通縮來臨。雖然不認為通縮已至,但李振寧承認CPI的下降仍意味著通縮壓力。
央行副行長易綱近日表示,雖然近期中國價格向下的壓力非常明顯,但目前與典型的通縮還有很大差別。易綱認為,典型的通貨緊縮需要具備“兩個特征”和“一個伴隨”。“兩個特征”是物價持續下降,以及信貸和貨幣供應量下降,“一個伴隨”是指伴隨經濟衰退,即GDP負增長。
東方證券認同易綱“當前是非典型性通縮”的判斷,認為當前的通縮更多只是一種技術原因導致的物價下降,而貨幣信貸實際上是在大幅擴張,新增貸款將繼續大幅增長已成為市場共識,未來可能對潛在通脹的產生形成較大壓力。
雖然CPI、PPI數據同比雙雙下降,但今年2月份,全社會的用電量增長了4%,一改去年10月份以來不斷下降的趨勢。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煜輝認為這是經濟有一定程度恢復的顯示,說明從去年10月份工業經濟跳水以來,某些指標開始出現上升趨勢,信貸增速爆炸性擴張,企業去庫存化得到恢復,在未來的2、3月份會逐步進入投資過程。
在一系列經濟數據公布之后,接下去這一步棋該如何走?降息還是調整存款準備金率?而易綱此前曾表示,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空間大于降息空間,零利率并非我國目前的最優選擇。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判斷后市下調存款準備金的可能性大于降息。高善文認為目前處于政策觀察期,短期內降息等貨幣政策出臺的可能性不大,因為前兩個月信貸已經放量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