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有自己的特色和周期,但在經濟全球化中,價格的漲跌則和國際市場密切相關,2月份國際市場價格一直下跌,因此總體價格回落也在人們的意料之中。”中國銀行全球金融市場部高級分析師譚雅玲表示,春節因素也是2月份數據出現大幅下跌的原因。而出口的下跌反映出外部需求在進一步下跌。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杰認為,食品價格下降不多,物價下滑主要還是由于國外大宗產品價格下降引起的,因此不意味著由于物價下降,中國經濟就處于緊縮狀態。國家統計局相關人士也明確表示:“還不能就此判定出現了通貨緊縮。”對于海關公布的“嚴峻”出口數字,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世界經濟繼續下行,不確定因素很多,所以在可以預見到的幾個月內,外貿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有專家分析指出,加工貿易下降將比一般貿易快,沿海地區下降肯定比內地快,機電產品出口下降也會比日用工業品快。
顯然,CPI、PPI和出口、外貿順差數據下滑是市場意料之中的事,但今年全年政府所給定的物價目標是增長4%,就當前情況來看,除了貨幣充盈可能推升物價外,價格改革一旦啟動,對物價必將產生正面拉動。同時,在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作用下,市場貨幣供應量充裕,貸款大量增加,明顯不必擔心通貨不足問題。而國家相繼出臺的促進外貿政策,相信也會對出口起到一定的穩定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貨幣政策轉向適度寬松后,貨幣供應量和信貸高速攀升。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和貨幣信貸數據依然維持在高位。M2增速今年1月份為18.8%,2月份已增至20.48%;新增貸款1月份更創下單月最高值1.62萬億元,2月份該數據仍然超過1萬億元,市場流動性十分充足。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認為:"就整體經濟而言,2月份貸款持續增長無疑是一個良好信號。這意味著去年下半年政府開始執行的相對寬松貨幣政策效果持續顯現。"接受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普遍反映,我國去年底推出的4萬億元經濟拉動計劃,以及前一階段公布的十大產業振興政策,都將對未來經濟恢復產生巨大作用。2月份固定資產投資的超預期增長,以及GDP"保8"增長目標的實現,讓我們不難看到,隨著重大工程項目逐步開工,銀行信貸投放將獲得有力支撐,央行的"貨幣信貸合理平穩增長"是有根據的。何況我國市場空間廣闊,增長潛力較大,經濟發展的長期趨勢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的優勢沒有改變,如果宏觀調控政策逐步發揮效應,國民經濟可望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