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于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部署55項重點工作,這是一份中國改革重點的宣言書。如果說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改革的要求,這份意見就是改革的重點。
從這份文件中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我國處于改革的關鍵期,改革與穩定是兩個關鍵詞,既要保持穩定以便改革,又要改革以維持今后的穩定。
對于這么一份關系全局的文件,僅從資本市場利好的角度進行解讀是十分狹隘的。
在五十五條意見中,牽涉到資本市場的只有二十六條,并且是統括在推進金融體制改革這一框架之下,具體涉及資本市場的是“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維護股票市場穩定,發展和規范債券市場,穩步發展期貨市場”,這與政府工作報告相差無幾,醒目的是同樣強調了改革。只有推進資本市場改革,才能維護股票市場的穩定;只有推進資本市場的改革,才能解決股票市場的制度性缺陷,以及利益分配不公的痼疾。
對于資本市場的改革,從來是各有各的解讀,但是,既然要繼續深化資本市場的改革,資本市場的改革就不可能一勞永逸。通過股權分置改革,可以解決股改前上市公司的股權問題,但不可能解決此后的大小限問題,更不可能通過股改一夜之間實現同股同權,這種浪漫主義情懷是不現實的,也是無視實際的,更是有害的,將使我們對于資本市場新出現的嚴重不公置若罔聞。
如同決策的先導,關于資本市場的新股IPO與創業板上市,管理層一直在強調新股發行機制改革,這與民間的強烈呼吁遙相呼應,正是目前中國股市的主旋律。新股改革幾乎毋庸置疑,現在投資者需要密切關注的是,改革方案是否切中要害,是否以局部小改革混淆了新股發行人為劃分不同利益群體這一關鍵問題,是否通過發行機制的改革解決中國股票市場上人為抬高新股發行溢價這個老大難的癥結。
財政部最近對于金融機構股權轉讓的規定,是在行政主導體制下對于占比5%以上的大非的硬約束,這在一定程度解決了金融機構的大非解禁恐懼癥,但并沒有解決同股不同權這一本質。
至于穩定資本市場同樣如此,既不能人為打壓,也不能因為投資需求去人為地制造泡沫,而是要保持在一定區間內,既能讓投資者不喪失信心,可以維持資本市場一定的財富效應,也可以逐步解決A股與境外市場相比的估值堰塞湖難題。堰塞湖是特殊情況下形成的,不可能永遠高高在上,股市自有其特殊的市場規律。
當然,在政府拉動經濟復蘇的關鍵時刻,股市大跌同樣不利,這將傳導到實體經濟,使投資者在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兩方面喪失信心,陷入危機自我強化的惡性循環之中。因此,就資本市場而言,筆者目前是穩定派,既不主張托市托上天,更不主張在經濟好轉之后進行打壓。
鑒于各種約束條件的存在,以及國內外市場的互通互聯,資本市場很難有大的發揮空間,基本上局限在小區間內上下震蕩。這也是目前股市的現狀。這為新股發行機制的改革試點創造了難得的條件。此時不改,更待何時?
只有等到實體經濟真正好轉之后,政策才能放手,市場才能水落石出。筆者相信,即便到那時,由于中國整體改革所要花費的成本不菲,以及資本市場改革壓力沉重,市場還將徘徊一段時間。不計中國經濟大局,計較于政府今天發多少錢,明天刺激幾何,實在是目光短淺。
編輯:王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