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力特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包檢車間4班現共有15人,其中維吾爾族員工占到80%。在這個大家庭里,少數民族員工與漢族員工不分彼此,工作中互相幫助,生活中相互關心,已成為該公司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檢驗工朱宏芳與擺瓶工艾里坎木是一對師徒。師傅朱宏芳不善言辭,還有些害羞,全程都在夸艾里坎木聰明,很用心學習。對自己的作用卻絲毫不提。艾里坎木更是簡單,我的所有問題他都用“好的呢!”三個字回答了。好在有包檢車間的車間主任于新海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在他的補充下,我逐漸解了艾里坎木及更多在包檢車間工作的少數民族員工是如何在漢族師傅們的幫助下,掌握技術,成為包檢車間的主力軍。
擺瓶工的工作除了要將流水線上的瓶子整齊、準確地堆碼外,還要學會“檢漏”:專門的檢驗工在篩選有缺陷的瓶子時,難免會有疏漏,這時就需要擺瓶工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把好最后一道關卡,將不合格的瓶子挑選出來。
這活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不那么容易,有些缺陷非常細微,需要撿瓶工練就一定的素質。艾里坎木剛來時,只能聽懂漢語的日常用語,專業術語一點都不懂。為了讓他熟悉工作,師傅們使出了十八般武藝,甚至獨創了肢體語言。而車間里能說漢語的少數民族員工這時也成了班長的“助理”,除了幫助少數民族員工學習漢語、技術外,這些“助理”還會向員工們傳達解釋公司的各項政策。為了盡快開展工作,與少數民族員工融為一體,我們的漢族師傅也沒有放松學習,虛心向徒弟們學習少數民族語言。很快,肢體語言加漢語加維語的混合語言解決了很多工作中的難題。比如綁緊麻袋,用維語說“麻袋”,同時手上做著綁緊的動作。
就這樣,在師傅們用心的教導下,艾里坎木認真學習,逐步掌握了包檢車間的工藝流程,經過兩年的錘煉,現在的艾里坎木已經能夠獨當一面了。有一次,窯爐故障,瓶子的外觀缺陷比較多,包檢師傅們忙不過來,一部分不合格產品漏檢。艾里坎木很快發現了不合格品,并留意到這批瓶子缺陷大部分在座底,于是立即和檢驗員們溝通,讓他們注意瓶子底座問題。大家相互協作,保證了產品質量。除此之外,當檢驗工休假、請假導致人手不夠時,艾里坎木可以很快充實到檢驗工的隊伍中去。
艾里坎木和其他維吾爾族員工在包檢車間學到的不僅僅是技術,還有思想觀念。男人不干家務活是新疆很多少數民族遺留的習慣和觀念。很多剛進車間工作的少數民族員工在每天的車間大掃除中,從來不拿小掃帚打掃休息室,只拿大掃把。對于這種現象,車間主任一方面要求并監督他們拿起小掃帚將車間的各個角落打掃干凈,一方面不斷向他們灌輸男女平等,體諒妻子能讓家庭更加和睦等思想。如今,艾里坎木他們不僅回家會做家務,有的維吾爾族男性員工在妻子勞累、生病時,還會下廚做飯照顧妻子。
玻璃公司包檢車間民漢員工的故事沒有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有的只是如居家過日子般的繁瑣和平常,但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平常和瑣碎中,民漢員工成了一家人,勾勒出了一幅“師徒義,民族情”的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