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市場日趨飽和,競爭加劇之時,產值效益全國第一的四川白酒一邊努力拉攏外資,一邊努力走出去謀求新市場,但何去何從的疑問始終揮之不去——
四川白酒三問: “藍海”市場到底在哪里
酒吧里搖滾樂震耳欲聾,一群年輕人舉起酒杯,杯里盛滿兌了飲料的45度水井坊白酒,“干杯!”這樣的場景聽上去有些別扭,卻是水井坊股份公司總經理黃建勇設想的未來。
在11日舉行的第二屆中國國際名酒博覽會上,川酒國際化、時尚化成為熱門話題。
一個現實愈發清晰
國內白酒市場產能過剩咋辦
在與五糧液、水井坊、瀘州老窖等知名品牌的同場比拚中,一個金馬鞍造型的豪華酒瓶分外扯眼。誕生于1999年的“成吉思汗”系列酒雖很“年輕”,卻已定下了挑戰內蒙古名酒“河套”的志向。現場銷售人員自豪地說:“光‘成吉思汗’四個字,少說也值幾千萬。”
與一旁價值2.8萬元的水井坊“世紀典藏”豪華白酒相比,年輕的內蒙古品牌并不寒酸。國內白酒激烈競爭可見一斑。
博覽會“名家論壇”拋出的話題正好與此相關:2006年,四川白酒產業雖然產值效益仍穩居全國第一,但市場占有率下降1.8%。“這是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顯著信號。”省食品工業協會副會長陳吉福說。
安徽、江蘇、江西等省的區域品牌迅猛發展,是川酒市場占有率下降的直接原因。但是在地方酒崛起背后,國內白酒市場產能過剩的現實愈發清晰,成因也更為復雜。
省商務廳副廳長李維民指出,2004年全國白酒名優企業整體復蘇以來,品牌白酒市場進入新一輪活躍期,加上中國市場開放度全面擴大,國內酒類商品多元化時代已然來臨。
這些年來,高端品牌除了“五糧液”、“國窖”、“水井坊”,又有了“豐谷酒王”、“藍色經典”等挑戰者。與此同時,由于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白酒的競爭對手已超出白酒范疇,與洋酒、啤酒、葡萄酒、果酒和黃酒“短兵相接”。
陳吉福擺出的數字很有說服力:2006年全國白酒產量同比增長18.20%,今年1至8月又增長22.53%,與此前連續3年的負增長形成巨大反差。
“必須看到,推動增長的力量主要是稅收調整、許可證制度等政策因素,而非市場需求。”他的看法是:“全國范圍內白酒產能已經過剩,銷量難有大幅增長,中國白酒進入了品牌市場營銷成長期。”
一條道兒走得心里沒底
不與境外伙伴合作又如何
面對國內市場日漸飽和,“走出國門”成為四川白酒必然的選擇。在與外資合作上開白酒行業先河的水井坊又釀新酒。黃建勇透露:“公司正在開發一種創新產品,以中國白酒為基礎,調整工藝和配方,積極向國際市場消費需求靠攏。”
2006年底,全興集團與帝亞吉歐高地控股有限公司完成股權轉讓合作,一個重要意圖就是把水井坊打造成國際市場主流產品。目前,45度的水井坊已在東南亞市場大規模上市。今年前三季度水井坊凈利潤較2006年同期增長125%,似乎證明了這條道走對了。
省貿促會副會長何克宏則從另一個角度談及此事:“面對洋酒巨頭大規模進入中國,我們又不可能封閉國內市場,應對之策只能是走出國門競爭。”
這條路的困難之處在于,以谷物為原料的白酒固態發酵工藝目前西方國家還沒掌握,引進境外合作伙伴可能讓外資獲得中國白酒制造技術,對白酒行業形成沖擊。實際上,名優白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酒屬于國家限制外商投資的產業。但是不與境外伙伴合作,國際化道路又不知咋走。
盡管如此,開展國際合作已成四川白酒的一大趨勢。繼全興與帝亞吉歐合作、軒尼詩與文君酒合資后,博覽會上又傳出劍南春與瑞典酒業巨頭V@S成立合資銷售公司的消息。業內人士透露,五糧液、郎酒、瀘州老窖也都在與外資積極接觸。
一個理由只是推理
誰保證中國白酒會成全球佳飲
四川白酒與國際市場口味不同是不爭事實。“走出國門”是否一定就意味著放棄傳統?
陳吉福道出眼下四川白酒在境外的處境:俄羅斯人主要飲用低度白酒,川酒出口俄羅斯通常為38度左右;歐洲超市有少量中國白酒,大部分喝五糧液的是海外華人。
四川白酒企業已經在自我調整———專門開發了39度和58度的白酒進軍國際市場。“雖然目前主要消費群也是海外華人,但真正的目標是讓外國人喝中國白酒。”
還有一種可能性更加誘人。“今天濃香型川酒在國內的龍頭地位,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川人走天下的時候奠定的。”陳吉福說。言下之意,在華人買高洛杉磯房價的今天,誰能保證中國白酒不會隨著華人的傳遞成為全球飲酒習慣?
黃建勇提及的一個現象強化了這種可能性:在歐洲,曾為“老年酒”的黑啤如今在年輕人中已成功普及。“人們的飲酒習慣不是不能改變的。”
要實現這個遙遠的目標,川酒就必須在打“歷史牌”的同時,更多地打出“文化”牌、“現代”牌,為傳統白酒注入時代氣息。省內有白酒企業就確定了目標:進入國內夜場市場,這條時尚化路線與其國際化路線相輔相成。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中國文化在全球范圍加速傳播,川酒在國際市場的前景是廣闊的。”陳吉福認為:“我們要拿出洋酒進軍中國的氣勢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