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透露,國內白酒行業五大品牌之一的郎酒計劃在三年內,通過IPO上市。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近幾年業績的復蘇,郎酒正在尋找自己的資本市場“尋金之路”。如果上市成功,那么它可能會通過收購白酒行業其他品牌,新建白酒生產基地,來實現郎酒整體競爭力的攀升。
做好酒再謀上市
白酒類公司中, 貴州茅臺、五糧液、 瀘州老窖是綜合實力最強的三家,五糧液、瀘州老窖是老上市公司,貴州茅臺也于去年上市,郎酒另一個強勁對手劍南春也上市在即。面對這種局勢,郎酒也開始奮起直追。
郎酒集團董事長汪俊林向媒體表示,要先進入行業尖端,等時機成熟再圖上市。今年盡管郎酒的業績大有起色,但由于在銷售、廣告等方面費用龐大,凈利潤估計只剩3000萬到5000萬元之間,現在上市并不成熟。而兩三年后,按照規劃和目前發展勢頭,產值可達到30億-50億元,那時上市就水到渠成多了。
汪俊林曾經在多種場合把公司的發展戰略簡述為“351”,也就是在一個區域市場集中3-5個事業部、3-5個經銷商全力進行銷售,力爭每個區域市場通過3-5年達到年銷售額3000萬元、5000萬元、10000萬元的銷售任務,通過從點到面的聯動,使郎酒在3-5年實現銷售30億-50億元,最終實現100億元的銷售目標,名列行業前三甲。
郎酒的上市計劃為,3年銷售總額必須達到50億元,其中今年13億元,2008年18億元、2009年28億元。從今年上半年看,郎酒的銷售額已達7億元,完成計劃并無大礙。
汪俊林表示,IPO比借殼更透明,只要順利達到上市要求,公司還是首選IPO上市。其實,在汪俊林的帶領下,郎酒曾經離上市只有一步之遙,公司曾經通過寶光集團入主上市公司成都華聯,該公司目前已更名大通燃氣。不過,為集中精力搞好主營業務,郎酒在2005年退出了寶光集團,也就暫時遠離了資本市場。
業內人士分析,郎酒在業績轉好之際再謀上市,是為了縮小與行業龍頭五糧液、茅臺等的距離。上市融資可以幫助郎酒新建白酒生產基地,并購同業企業擴大品牌力量,這對公司未來做大做強都大有裨益。
民資入主起死回生
然而,郎酒在幾年前還處于經營不善、債臺高筑的境地,更無法奢談上市。
從上世紀末以來,曾經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作為與五糧液、茅臺、瀘州老窖等中國名酒齊名的名酒之一,郎酒不但在品牌價值和市場影響力方面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而且被遠遠拋在后面,其經營狀況更是一路低迷下滑,郎酒的知名度、贏利能力、品牌價值等都在逐步萎縮下降,以至于到2001年的前5個月,郎酒銷量比上年同期驟然下降了65%,只有1.6億元的收入。
2002年3月,郎酒集團因經營不善、債臺高筑,以4.9億元價格,整體轉讓給瀘州市民營企業寶光藥業集團,成為川酒“六朵金花”中第一家改制企業,改制后,郎酒由國有變為民營身份。
自汪俊林接手郎酒,他開始大刀闊斧的砍掉郎酒的弱勢產品,集中優勢發展重點品牌,將過去100多個產品瘦身到9個主推品種。為解決資金困難,他還把集團七成地產置出,把資金都投入了酒業。
目前,郎酒已經走出了當初的困境。2006年6月,郎酒在中國500強最具價值的品牌當中以56.7億元位居白酒類的第五位。公司資料還顯示,今年,郎酒品牌價值達64.53億元,比2006年凈增8.06億元,居全國第96位,白酒行業第五位。
業內人士向記者分析,郎酒、劍南春積極籌備上市,是中國白酒行業市場蛋糕將要重新切分的信號。在資本市場的浸染和雄厚資金的支持下,中國白酒產業將總體攀上一個新的臺階。一方面,強者恒強的法則將更加突出,高端白酒的門檻將更高;另一方面,現存強者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白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