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花接木、移山填海、移情別戀、移形換影……
大江東去,世事無常,一切事物都是處在變化、轉移過程中的。而變易的本源,則不外乎“主”“客”易位,“時”過“境”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事物之間總是具有某些相似性的,這就是哲學的依據,也是哲學的結論。這個“相似”律,就是“移花接木式”的內功真訣所在。
一個項目、一種策略,是否具有創意,是否具有新異,關鍵在于我們能否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走向廣闊的思維領域,悟出萬事萬物都存在一種相似的“共性”——道。
所謂“移花接木式”,就是把某一領域,某一地域或某一時期成功的事物、經驗、做法,轉移、模仿、照搬、“抄襲”到另外一個領域、地域或時期的一種應用方法。
模仿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如果人類喪失了這種“移花接木”的模仿能力,我們很可能變得不會走路,不會說話。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抄襲和拼湊,其實也是一種“無為而為”的道商智謀。人如沒有“移花接木”式的模仿能力,將注定一事無成。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通過模仿,使1+1之后出現大于2的結果。
而從商業的角度講:事物發展的規律總是“此起彼伏”的,在一個地方正火熱的商業項目,也許在另外一個地方還是一片處女地;在一個地方時興的娛樂活動,也許在另外一個地方還聞所未聞。
通過學習策劃和創新,我們知道如何通過“借勢”,多快好省地把先進地區的新興項目(或商務形式)通過學習、照搬到落后地區去,再假以合理的創新改良,就可以很快適應落后地區的發展形勢,為落后地區的老百姓謀福利。盡管這種“移花接木”看起來并沒有多大的新穎性,但對于落后地區及實施者來講,卻是相對新穎的。例如,國內外的大型百貨商店、超級市場、主題公園、明星代言,以至于好萊塢和香港的商業電影,電視臺的直播新聞與綜藝節目、現場脫口秀等等,都是“移花接木”的典型運用。
世人都知道,享譽全球的“茅臺酒”曾在1915年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從而盛名于世,暢銷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然而,當時的“茅臺酒”在初出國門參展時,由于包裝粗糙土氣而顧客寥寥,少有人問津。后來,一參會人員心生一計,故意將一瓶酒摔在地上以“興勢”,頓時,瓶破酒溢,醇香彌漫,引來許多人圍觀,眾人操著不同的語言齊聲稱贊好酒。于是茅臺酒名聲大振,被商家搶購一空,躋身世界名酒的行列,并成為中華“文化酒”的杰出代表。
2006年11月9日,當國際華商文化節旅游商品博覽會在河南商丘舉行的時候,作為中國第一家高檔藏酒品牌——“子薩酒”,也應邀參加了此次博覽會。當時,子薩酒業有限公司的經營者們,通過對茅臺酒揚名巴拿馬案例的“移花接木”,故意打開酒瓶蓋,將子薩酒傾灑在展臺四周。結果,天然醇香的子薩酒果然吸引了大量“聞香而至”的顧客。開展第一天,“子薩”藏酒僅小瓶品嘗酒,就賣出約2000瓶,連商丘市委市政府的領導都親臨展位現場,對這具有800多年歷史的珍稀瓊漿,給予了高度評價。
“子薩”藏酒通過“移花接木”,灑酒營勢,在國際華商文化節旅游商品博覽會上“一鳴驚人”,使眾多的顧客和經銷商加深了對其品牌的認知度,起到了出其不意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良好效果。
移花接木,不但要會“移”,還要善于“嫁接”靈感、“嫁接”行業,不能脫離自我“內勢”,這樣才會有花木之“升級”。“邯鄲學步”、“東施效顰”,雖然也是在“移花接木”,但是丟掉了自我的“移接”,結果就是非常幼稚和可笑了。
策劃師李海波接受子薩酒業董事長張顯輝的贈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