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酒業的區域經濟效應 在經歷過中國經濟發展的特殊年代之后,酒已經從文化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傳統概念上升到經濟乃至政治領域的范疇。如今,酒更是成為影響一方經濟既傳統而又略顯特色的產業。那么,在傳統經濟產業為主的經濟區域中,在酒業和區域經濟之間,酒業到底能夠起到一個什么樣的作用?酒業又該如何充分利用好與區域經濟之間的協同效應關系促進自身發展呢?
2007年下半年始,安徽酒業曾經的王者——曾以“滴滴難舍”的品質及品牌形象享譽淮河兩岸及中原地區的安徽沙河王酒在經歷過5年之久的沉寂之后,借助強勢資本后盾和著名酒業經理人營銷團隊的融合再次啟動復興的浪潮。這一舉動不僅是一個傳統企業的重生,沙河王酒的復興更抓住了安徽區域經濟的脈搏,其更大的社會意義在于攪動了曾經與沙河王相同命運的企業神經——如何正視產業和區域經濟的關系,并為此類以傳統產業經濟為主的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參考。
筆者曾經深度接觸過許多白酒企業,也對諸多徽酒企業的發展做過研究和探討,當然也包括沙河王酒業。關于沙河王,有這樣一個故事不為外人所知。我們從來沒有聽說過,如果茅臺或者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等中國酒業的大哥大級企業一發工資,當地物價就上漲,盡管它們的年銷量現在已過幾十億到上百億。但是,在安徽界首市就曾經有過這種現狀,曾經只要當地的沙河王酒廠一發工資,界首市的物價就會上漲。不管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如何,但是這一點足以說明沙河王酒業曾經在當地經濟中的地位。
當一個曾經對當地財政貢獻達50%之多的企業從巔峰落到深谷,而后再從深谷中上升起來之時,它給當地經濟所帶來的期望是可想而知的,自然會重新引發當地區域經濟的高度關注。雖然不是所有的酒企都能夠如當年的沙河王一樣雄居一方經濟浪頭。但是,透過沙河王的復興,也許能夠給諸多的酒企在如何與區域經濟環境和諧相融方面一點啟示。
酒業作為區域經濟中的一份子,在經濟中的作用如其它所有企業一樣,交稅、解決就業、帶動消費市場等。但是,酒業在區域經濟中的特色地位是其它一般產業所不能比的,如可作為文化產品提升區域經濟的形象、提升糧食產能的轉化與增值、提高農民的收入、促進農業發展、和諧社會建設等等。
酒業的發展和所在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而酒業要有效地借助區域經濟的發展之勢則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首先,借助好民俗文化傳播渠道。在日常消費的民俗文化中,逢年過節當酒文化帶動了消費的市場之時,酒業便融入了區域經濟的潮流之中,這也是文化產業經濟的升級之道。酒是文化產品更是經濟產品,酒是商務或者政務上往來最傳統且不可或缺的典型代表,四季不變,歷久醇香,這也是白酒更具有價值的體現之一。
人是流動的,信息是互通的,這也是經濟發展帶來的必然結果。因此,要借助區域民俗文化的口碑傳播力量,如沙河王酒對外出求學的學子及外出打工人員的贊助與支持,既體現了人文關懷更是遍撒品牌火種。
再者,借助好政務傳播渠道。“城市名片”不僅僅是城市的地標性建筑和城市形象雕塑等的專利權,區域經濟的酒類產業同樣是城市的形象名片,正如五糧液之于宜賓、滬洲老窖之于瀘州一樣。
在禮尚往來中,酒是廣告傳播力極強的產品。以徽酒為例,口子窖酒帶動了淮北的品牌傳播,高爐家酒讓更多的人知道了渦陽縣的高爐古鎮,古井貢酒帶動了亳州市乃至安徽省的知名度,沙河王酒使得界首這么一個安徽西北的偏僻地方也讓人“滴滴難舍”,迎駕貢酒讓人知道了大別山的美景等等。
此外,良好的政務關系促進了產品在團購市場中的發展及區域市場推廣,這既是政府對企業的支持也是酒業和區域經濟相融產生的價值體現。而要真正能夠有效借助上述渠道,品牌的規劃及產品線的規劃則是根本所在。以政務渠道為例,作為城市名片,首先體現的是產品的形象、檔次和品質。這就要企業在品牌定位、形象包裝、市場定位等營銷元素方面進行整合。
另外,打好特色牌。眾所周知,企業的發展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影響,這也是許多企業幾許沉浮的原因所在,尤其是對于傳統味道產業更濃的白酒產業更是有壓力,因此,如何占領、站穩一方市場則尤為關鍵。諸多的如沙河王酒一般的傳統地方酒企業,在實際的市場營銷推廣的實踐過程中,切勿好高騖遠,扎根本地區域市場,穩扎穩打不失為一種有效的運作途徑。
在中國酒文化的社會環境里,任何一個地區的酒類市場都有不少的潛力,所以,不要脫離區域特色。正如魯迅所言:越是中國的,越是世界的;換言之,越是本地的,越是別人想要的。
面對沙河王的復興,我們期待更多的傳統酒企業能夠切入并攪動區域經濟乃至政治的神經中樞,成為一方區域經濟中活躍的神經細胞,并成為區域經濟的興奮點,和區域經濟共同發展。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尹貴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