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夕,黑龍江、上海、福建等省份的相關職能部門對所轄區域的葡萄酒流通市場產品抽查結果表明,“吉林造”葡萄酒合格率較低,部分葡萄酒企業產品屢上“黑榜”,主要體現在小企業身上。近日,在遼寧省工商局組織的抽查中,8個批次不合格產品的廠家也均來自吉林。
《華夏酒報》記者從遼寧省工商局了解到,該局日前委托國家輕工業食品質量監督檢測沈陽站對本溪、鐵嶺2個市流通領域的葡萄酒商品質量進行了監督抽查。在抽查的20個批次的葡萄酒中,有8個批次不合格,不合格率為40%。
本次抽查對葡萄酒的酒精度、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鈉、甜蜜素共5項指標進行了檢驗。
不合格產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葡萄酒的酒精度不合格;為降低白砂糖的用量而違規添加糖精鈉或甜蜜素。在不合格的8個批次葡萄酒中,酒精度均不合格,并且都有違規添加糖精鈉或甜蜜素的問題,占不合格商品總數的100%。
&n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bsp;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