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魯酒作為全國白酒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其身影,孔府家、秦池、景芝、景陽崗、泰山特曲、齊民思、孔府宴、扳倒井、董公酒等品牌都走向了全國,占據了白酒市場的重要位置,就連“酒窩子”四川也曾被魯酒新貴——秦池的綠色風暴所洗禮,在當地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這應該是魯酒的第一次全國化浪潮,廣告宣傳和降低白酒度數的舉措一度讓魯酒領先于業內,也是魯酒創新贏得市場的一種真實表現。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秦池事件的曝光,“勾兌酒”的帽子扣到了整個魯酒頭上,成為了魯酒心中說不出的痛。
臥薪嘗膽的魯酒企業在經歷了短暫的沉浮之后,選擇了穩固本地市場,將自身打造成為區域市場強者的發展策略。從目前全國各地的品牌來看,魯酒是區域市場做得最成功的,這也符合現在白酒銷售的一種形勢。
在穩固了本地市場之后,魯酒中的一些強勢品牌也逐漸開始尋找突破的機會,開始放眼全國市場。
孔府家、泰山等都已經在全國的部分地區站穩了腳跟,成為當地的主流品牌。扳倒井、古貝春、景芝等品牌也都展開了大規模的省外招商策略,這也標志著魯酒已經走出了陰影,開啟了第二次全國化浪潮。
“集團出擊”的困境
放眼全國白酒市場,川酒、貴酒北上南下,東征西突,領盡風騷;蘇酒、皖酒、鄂酒在控制本地市場的前提下也四處出擊,收獲不小;豫酒、晉酒也是蠢蠢欲動,積極尋找戰機。
可以說“四面楚歌”的魯酒,此刻需要面對的是啟動第二次全國化浪潮所面臨的諸多困境。
山東省糖酒副食品商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薛劍銳接受《華夏酒報》記者專訪時認為,目前,雖然山東被四川摘掉了酒產量第一的帽子,但不必對這個“第一”視若珍寶,更多的要從企業的凈利潤上考慮,把凈利潤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指標,提高噸酒銷售價格,解決好產品結構調整的問題。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一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其中,一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8%,面對價格漲幅的壓力,國家勢必要加大價格干預措施,維護居民的生活利益和市場正常平穩運行。在此大形勢下,山東各白酒企業其產品提價的策略將會被抑制,這對急需擴大經濟效益,增強企業經濟實力的廣大魯酒企業來講并不是個好消息。既然漲價的路子行不通,那么走加大產品結構調整的路子應該是最可行的。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