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孔孟之鄉,山東不僅是全國的經濟大省,也是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就白酒市場而言,山東不但是全國有名的生產大省,而且是消費大省之一,有著良好的發展基礎和巨大的市場潛力。據資料顯示,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白酒企業完成產量83.44萬千升,同比增長9.22%;實現銷售收入152億元,比2006年的140億元增加了12億元。其它指標也有大幅度增長。但魯酒在省外的市場占有份額僅為10%左右,這與山東白酒生產大省的地位極不相稱。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
魯酒走向全國需要解決的問題
山東品牌優勢不足。1949年解放以前,以景芝、蘭陵為代表的魯酒為中國白酒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傳統名酒景芝白乾曾在1915年代表中國白酒入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名播華夏,享譽海外。解放后,山東白酒更是一路征程,一路芬芳。因其品質優良,獲得了眾多榮譽。但由于種種原因,山東白酒史上一直沒有一個國家名酒,與川酒、黔酒、蘇酒等老牌名酒相比,魯酒走出省內,行銷全國的優勢不足。
整體競爭實力不夠。據了解,目前山東白酒企業已逾700家,但質量過硬、真正經得起市場檢驗的不過幾十家。加上魯酒企業呈分散格局,各自為政,在競爭中出現了一些不和諧因素,造成內耗嚴重。省外白酒趁機大肆入侵,使得魯酒省內市場份額岌岌可危,好不容易開發出來的省外市場地盤盡失。相比川酒確立以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等名酒企業為龍頭的產業政策,魯酒目前亟需政府的政策扶持。
標王事件的影響依然存在,使魯酒在全國范圍內很難從根本上正名。
魯酒走向全國的內在優勢
魯酒風格基本形成。魯酒通過苦練內功,狠抓質量,大力加強自釀優質糧食酒生產,逐步擺脫了“川味酒”的同質化,形成了典型的魯酒風格。濃香型低度酒真正達到了“低而不淡,香而不艷”,白酒質量有了顯著提高。通過全國多次白酒質量鑒評活動證明,魯酒質量均居全國前列,特別是濃香型低度酒和芝麻香型酒已成為魯酒的優勢所在,并得到全國同行和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具備了與國內白酒競爭的條件,為魯酒走向全國市場增強了信心。
品牌美譽度不斷提升。近年來,景芝、泰山、古貝春、扳倒井等白酒企業高舉振興魯酒的大旗,臥薪嘗膽,奮發圖強,連獲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殊榮。如景芝的景陽春酒,四次蟬聯國家質監總局的全國白酒市場質量抽查“紅榜”,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創新產品芝麻香型白酒——景芝神釀,被國家商務部和中國釀酒工業協會聯合授予中國白酒芝麻香型代表,并作為山東唯一白酒品種,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地理標志保護產品。2007年7月1日,由景芝酒業起草制定的芝麻香型白酒國家標準,經國家質檢總局和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正式頒布實施。這在山東白酒歷史上絕無僅有,在全國也是獨樹一幟,形成了強大的市場影響力。
營銷戰術靈活多樣。近年來,山東白酒企業加快營銷創新和管理創新,市場呈現出穩步發展的態勢。魯酒幾家強勢企業的營銷戰術為魯酒走出山東樹立了榜樣,在北京、廣州、天津等省外市場已呈現出較好的營銷勢頭。所有這些條件,都為魯酒走向全國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