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業的“冬天”來了嗎?
日前,白酒行業龍頭酒廠高管透露,白酒行業的發展十年之劫,今年又到了關口。從宏觀上看,人民幣升值和持續通脹的經濟直接導致出口企業的交易額的直線下降,而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的反復跌漲,凸顯出今年形勢不容樂觀。而對白酒行業,尤其是高端白酒,這些還不是充分必要的限制,真正限制高端白酒的是另外一條新聞。
國務院決定安排700億元重建基金,同時決定中央國家機關的公費支出一律比預算減少5%,用于抗震救災。這是治理行政成本不斷攀升的又一記重錘,是給各地方做預算控制的一項表率。執行到地方,就變成了要比預算壓縮10%的機關費用。
盡管沒有公布具體數字,但相關資料顯示,2006年我國財政支出4.04萬億元,行政管理費支出7571億元。但有專家預測,2006年的財政收入可能超過9萬億,其中行政管理費竟高達35%。就按最低的20%來算,08年的行政管理費用至少要有2萬億。這絕對是個巨額數字。
按這個數字,中央機關壓縮5%,地方政府壓縮10%。統一用5%計算,2萬億壓縮后,差不多節省1000億元,相對于700億元的重建基金綽綽有余了。對一般人而言,在計算這些數字時,其實沒有什么實際意義。但對于高端消費就冰火兩重天了。
因為我國的高端消費以公務消費為主,商務消費為輔,私人消費比例不大。而我國大多高端白酒的主要消費群體是黨政軍。每年不菲用于招待的費用,基本被高端白酒、啤酒和洋酒瓜分。國務院的這一記重錘打中的才是高端白酒的命脈。難怪那位高管要用“十年之劫”來形容局勢。
但從白酒發展歷程來看,這個“十年之劫”還是有其來歷的。1979年白酒發展經歷了第一次劫難,之后的中國名酒排行榜上,1965年的名酒消失了很多,只有幾個老品牌挺了過來,五糧液是其中較為重要的一個。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造成白酒行業的第二次劫難,卻造就了五糧液規模的擴大。今年,汶川大地震、南方水災和整個不容樂觀的經濟形勢,則成為白酒行業的第三次劫難。
從應對來看,茅臺酒選擇了繼續貫徹終端限價令,而白酒之王五糧液高管表示,將繼續“控量保價”的策略。但筆者認為,這絕對不是五糧液的全部對策。有報道說,汶川大地震損壞了劍南春40%的高檔存酒,經濟損失高達10億元。劍南春今明兩年的供應量必然出現短缺,那么騰出的這個市場空間有誰占領?
絕對不是茅臺。我國白酒的香型,目前被國家承認的只有5種:即醬香、濃香、清香、米香和其他香型。茅臺是醬香型,五糧液和劍南春屬于濃香型。從飲酒習慣來看,習慣濃香型高檔酒的人要換醬香型,其困難好比讓幾十年煙齡的人戒煙。這是其一。其二,五糧液和劍南春的定位有相似或相同的地方。所以,今年雖然遭遇“十年之劫”,但對五糧液而言,確是一次有序擴張的機會。
從這里再回頭看一下五糧液高管的回答“控量保價”就有了另一番含義。因為,之前五糧液已經完成了買斷收手和品牌調整,為高端就騰出了足夠的人財力的發展空間,而控制中低端酒的產量,穩定價格,是其繼續發展的根基,再加上這次意外份額的增加,充分發揮全國23家大型白酒經銷商組成的五糧液結成品牌運營聯盟的銷售力,五糧液想不發展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