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酒改制之路
2001年6月,一度以“賒店老酒,天長地久”而唱響大江南北的賒店酒廠成功改制,國有股只剩下36%,時任縣經貿委主任的李灝出任賒店酒業董事長,從此拉開了豫酒企業改制的序幕。
2002年7月,張弓改制,成立了張弓酒業國資控股的股份制公司,但是國有資產占該公司的90%,還無法建立一個能有效激發產權動力的法人治理機構。2003年9月10日,張弓酒業有限公司由河南東方集團正式接管經營,成立新的張弓酒業公司。
2002年9月,河南輔仁集團以承擔債務、注入資金、收購股權的方式接手宋河酒業,每年向宋河酒廠交納租賃費用。雖然6年來宋河酒業實現了銷量多級跳,但是宋河酒廠和宋河酒業之間沒有理順的產權關系,這成為制約宋河酒業進一步做強做大的主要原因。2006年宋河酒廠破產的消息對宋河酒業的市場經營造成極大的影響,市場引起下滑。
2002年11月,寶豐酒業有限公司組建成立后,廣東健力寶集團向該公司投入1800萬元。由于健力寶對寶豐酒市場定位的失誤、并不清晰的市場戰略和頻繁的內部人事變動,強大的資本形象并沒有改變寶豐酒市場下滑的命運。2006年4月,當地一家大型民營企業潔石建材集團收購了健力寶集團手中的股份。
2002年8月,伊川杜康酒廠宣告破產。2003年11月,洛陽申泰置業公司全資收購了伊川杜康酒廠, 2006年成立了河南杜康投資集團,其也是當前豫酒改制最徹底的企業。
2003年5月,河南四五酒廠宣告破產。2003年10月,華林集團租賃合作。2005年2月14日,河南四五酒廠被香港祥龍投資有限公司以2490萬元的價格收購,組建成了河南祥龍四五酒業有限公司。該集團產業眾多,資金雄厚。該公司一出手就投入巨資贊助建業足球隊。
2004年5月,由仰韶集團原高層領導成立的仰韶實業對原仰韶集團的廠房實行租賃經營,租賃使用期從2004年5月1日到2023年5月1日。
豫酒企業通過一系列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和轉換機制,一時間民營企業成為了豫酒發展的主力軍。
2008年6月22日,備受關注的河南汝陽杜康(集團)及其下屬企業破產資產拍賣落錘,百瑞信托有限責任公司以1.5億元的價格將汝陽杜康攬入懷中。這究竟是第幾個河南白酒企業破產改制,我們已經實在記不清了。從2001年河南賒店酒業成為豫酒企業破產改制的“第一個吃螃蟹者”,在隨后的幾年內,河南白酒企業相繼改制,體制變革似乎帶給河南白酒許多新的希望。但是當我們在2008年重新審視河南白酒企業經營狀況時,卻看到了并不理想的結果。那么改制究竟給豫酒帶來了什么?改制能否真正激活豫酒發展動力呢?對于企業改制,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正確認識?
不徹底的改制,不如不改
河南是中國最易起風潮的地方,包括企業改制也是如此。2001年和2002年成了河南酒業頗有悲壯色彩的兩年。在這兩年時間之內,豫酒陣營相繼陷入最難解的困境,破產、收購、轉組、改制幾乎一時間成了業內的一大主題。目前河南省內釀酒企業絕大部分是民營企業,從理論上講,民間資本的介入,會為豫酒企業帶來資金,更會帶來經營理念的調整,管理水平的提高。但令我們遺憾的是,豫酒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
業內人士認為,豫酒企業缺乏發展后勁多數原因在于體制上的束縛。在2000年前后,豫酒進入第一輪改制高峰,由業外資本組成的新經營者進入企業,當時擺在他們前面的有兩條路,一條是直接破產,另一條是資產租賃。對于前者,經營者會承擔大量的債務和人員安置費用,而后者成為他們一種最常用的經營方式,如宋河、四五、仰韶等企業都是租賃經營形式。這種不徹底的改制方式,未涉及產權制度本身,導致企業內部的歷史遺留問題不能解決,最終導致矛盾升級。就是河南酒企特殊的經營狀況,于是我們看到在河南酒企中又興起了二次破產熱,比如宋河酒廠的破產,寶豐酒廠破產等等。
據熟悉河南酒企情況的李策講,半計劃半市場的經營體制,才是豫酒沉寂的主要原因,這種體制導致豫酒企業在整體創新上比其它酒系慢半拍。恰恰就是因為改制不徹底,反而留下了許多阻礙企業發展的隱患。業內人士甚至提出,不徹底的改制,還不如不改制。
在體制改革的道路上,我們總有一些困惑,國營變民營就是企業最佳的發展出路嗎?企業買掉后就算機制靈活了嗎?有些豫酒企業改制后產權結構已經十分清晰,但是為何市場運作依然不理想呢?我們必須看到,企業體制問題只是發展變革中的一個環節而已,還有最重要的環節—組織機制,也就是說現代化企業體系的缺失,才是真正束縛企業發展的問題。比如人員流動頻繁,銷售團隊不穩定,老板和老總的職責分配不清,這些問題都在豫酒企業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對于豫酒企業而言,真正的問題在于自身內部管理。
有人曾把豫酒現狀這樣描述:“企業變成私人的,但是卻給了不懂酒的老板;產權體制改變了,但是經營體制沒到位。”客觀地講,豫酒在產權體制上已經轉化得比較徹底,多數企業都完成了從國營向民營的轉化,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豫酒具有了體制優勢,恰恰相反,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暴露出了豫酒企業在經營體制方面的諸多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