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汶川大地震,后有金融危機蔓延,今年整體經濟不景氣,讓白酒行業感受“冬天”的寒冷。雖然眾多上市白酒企業季度報告成績喜人,但業內人士認為,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白酒產量從800多萬噸銳減到300多萬噸,雖歷練10年,白酒企業抵御風險的能力有所加強,但這個“冬天”,白酒企業將如何熬過?
白酒市場普降寒流
每年四季度是白酒企業的銷售旺季,受經濟不景氣大環境的影響,居民消費也遭受壓力。“經濟增長幅度開始下滑,酒業也開始遭殃”。其中,五糧液三季度的銷量因為控量保價的原因下滑了30%,而其他產品銷量下滑幅度明顯。省商務廳酒管處有關負責人坦言,未來兩年,經濟與消費增速減緩,將使酒類行業遭受不同程度影響。
而2008年秋季糖酒交易會的相關數據,從一個側面證實了白酒市場寒流普降的預測。相關調查數據表明,從今年5月份起,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奢侈品市場銷售呈現每月遞減的趨勢。而高端禮品酒也受挫。記者從多家經銷商處得知,從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來看,高端禮品酒銷量與往年同期相比下滑近50%。
記者了解到,中低端消費者在酒類產品的選擇上越來越謹慎,全國性品牌和區域品牌的市場認可度越來越高,對四川白酒市場來說,體現更為明顯。而包括農村市場在內的消費者對小品牌和雜牌酒也開始產生排斥心理。
內外受壓“冬天”很長
白酒行業的冬天究竟有多冷?業內人士表示,經濟環境趨冷不是一日促成,白酒行業來自內外的壓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近日,記者在走訪茅臺、五糧液、劍南春、瀘州老窖等多個名酒企業時,各相關負責人均表示擔憂。
茅臺集團董事長、總工程師季克良告訴記者,糧食、燃料等主要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使得企業生產和經營成本不斷增加。白酒行業將面臨2003年以來的首次“成本劇增、需求不振”的雙重壓力。一般來說,2斤糧食也可出1斤酒,但對茅臺來說,至少是5斤糧食1斤酒,面臨的成本壓力更大。
而五糧液集團公司總裁唐橋表示,今年各級政府機關財政預算的收縮,在一定程度上對白酒,尤其是高端白酒形成了沖擊力。同時,隨著人們健康消費觀念的不斷增強,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少喝酒、喝好酒”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對白酒整體銷量也將會有所影響。
多手準備積極過“冬”
從白酒歷史來看,白酒是一個典型的經濟型消費品。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市場銷售,消費者購買力都會受到影響。準備“過冬”,是所有白酒企業面臨的一個考驗。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沱牌曲酒等多個白酒企業也表示,應該做好“過冬”和“瘦身”準備,擴大內需,把危機轉化為機遇。“白酒是經濟型消費品,經濟環境好的時候,白酒行業也隨之繁榮,經濟不景氣的時候,白酒行業也容易受到波動。早在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白酒行業就曾因為經濟的蕭條而急劇下滑過。”四川營銷學會副秘書長袁野建議,渡過危機有三種辦法:第一,收縮戰線,調整結構,強調投入產出比。雖然不能確保“謀萬世”,不能確保“一本萬利”,但至少可以協助企業掌控事物發展的進程,至少可以保障企業進退自如,在極大程度上免去企業拼殺的勞苦憂慮以及失敗的心酸愁煩,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延長企業存活的時間以及提高存活幾率;第二,用低成本的方法,打造強勢品牌,實屬企業“過冬”自救的上上策;第三,在當今的市場環境下,只有真正能引起消費者心理共鳴的品牌才有可能做強、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