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韻秀”熱鬧糖酒會
荊楚網消息 (湖北日報)(記者周亞峰)三月蓉城,春意融融。第八十屆全國春季糖酒商品交易會(簡稱糖酒會)在成都召開,創下173.09億元成交額。大小酒企使出渾身解數,蓉城大街小巷,酒類戶外廣告讓人目不暇接。
此次糖酒會,黃山頭重磅出擊,主會場展位面積150余平方米,50米的跨街門樓獨具楚風楚韻,人民南路綿延近1公里的廣告酒盒“方陣”格外搶眼,欲做中國楚文化第一酒的霸氣和決心顯露無遺。
白酒館內的楚樂演奏,濃郁的楚文化氛圍,讓參展者猶如置身于春秋戰國的楚國,展臺前人頭攢動,客商云集,盡顯楚人豪氣。
據了解,黃山頭投入參展、廣告、會務等費用近200萬元。作為一個復出不到2年的區域名酒,黃山頭何以如此“燒錢”?
面對記者的疑問,黃山頭酒業執行總經理楊昌信說,之所以沿襲長沙糖酒會奢華的楚韻風格,完全是因為品牌成長時期戰略推廣的需要,并非比行內的大佬們錢多。
甜美的山妹子、新穎的包裝、出色的防偽、布展以大紅色為主旋律、開放式布局……這就是稻花香的展臺。
展位上,稻花香活力型酒抗醉、醒酒的特點吸引了眾多客商駐足。“24日就接待客商3000人,達成合作意向的客戶有40余家。”稻花香酒業營銷公司總經理王心高介紹,稻花香此次借糖酒會契機,大力宣傳企業文化、產品特點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等,進一步提升品牌形象和社會影響力。
既款待經銷商又方便參觀
這邊黃山頭、稻花香忙碌參展,聚集人氣,那邊白云邊、枝江也沒閑著,白云邊在峨眉山召開全國經銷商大會,這是為何?
“成都不是我們的目標市場。春節后,白云邊的市場高位啟動,銷售非常火爆,所以沒有參展。”白云邊股份公司人士介紹,此舉既可以安排經銷商去四川景區旅游放松,也可方便經銷商觀摩糖酒會。
據統計,今年第1季度,湖北白云邊股份公司實現銷售收入4.6億元、稅金7800萬元。
枝江沒有直接參展,則另辟蹊徑。3月22日,枝江酒業在成都召開經銷商表彰大會,同時在錦江賓館推出枝江酒業產品展示廳,以紅、黃為主要基調的展廳敞開式設計,仿古裝飾風格。
枝江酒業銷售公司總經理曹生武表示,枝江白酒生產能力達10萬噸,居全國第四,2009年白酒銷售將達到20億元,保持16%以上的增長,枝江提供給經銷商的不僅是過硬的品質和品牌,更多的是誠信理念,雄厚的資金、技術、市場實力優勢。
川酒打造中國白酒“波爾多”
在中國白酒行業,以四川邛崍、瀘州、綿竹、宜賓為代表的“川酒板塊”,集中了郎酒、瀘州老窖、五糧液等知名白酒,以貴州仁懷茅臺鎮為代表的“黔酒板塊”,以江蘇“三溝一河”以及安徽古井貢、曲子窖、皖酒集團為代表的“淮河名酒帶”及山西“杏花村”為代表的“清香型白酒板塊”,是中國白酒產業的主要力量。
四川省食品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四川白酒制造主營業務收入589.64億元,川酒盈利能力、行業整體資產貢獻率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2008年,四川省各界提出籌備長江上游名酒經濟帶,整合各方資源,建設中國白酒“波爾多”,建設川酒千億產業。
“如果建議能順利付諸實施,那么把川酒建成為千億元乃至雙千億元的產業將不是一個夢。”業內人士預測。
鄂酒產量躋身國內五強
全國糖酒會辦公室主任何繼紅稱,去年,盡管受到金融危機沖擊,全國白酒產量仍達572萬千升,同比增長15.8%,虧損企業比例降到10%的最低水平。
近年,湖北白酒產業發展迅速,鄂酒“走出去”戰略取得明顯成績,白云邊在江西、河南等地取得銷售佳績,河南銷售首次突破億元。枝江酒業借助央視等宣傳渠道,成功打向全國市場,在安徽、江蘇等地落地開花。稻花香則很早就開拓了廣東市場,在當地占據一席之地。
從消費格局來看,中低檔白酒占據湖北市場的主流,消費習性和總體特征趨于保守。一般商務應酬以店價30-80元的地產名牌為主;一般聚飲以10-30元之間的地產品牌為主,消費心理追求實惠;重要應酬則以店價160元以上全國性名酒為主。
湖北不僅是白酒消費大省,也是生產大省,白酒正在成為全省重點打造的支柱產業之一。湖北省酒類流通行業協會陳新發秘書長表示,湖北白酒生產集中在宜昌、荊州、襄樊等地區,白云邊、枝江、稻花香三大鄂酒產量占全省的70%。
“自從商務部酒類管理辦法出臺,近4年來,湖北白酒產銷利稅等指標增長幅度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10%。”陳新發秘書長說,2008年,湖北白酒產量達32.4萬千升,排名全國第五(見附表),銷售收入93.1億元。
相對川酒111.82萬千升的產量、500余億元的銷售收入,鄂酒似乎遙不可及。業內人士坦言,鄂酒若想迎頭追趕,白酒企業與管理行業應當樹立名牌意識,產品適時推高出新;走規模化、多元化、集團化之路。
同時,“振興鄂酒”不應僅停留在口號上,職能部門應在企業的改制、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的運作等方面給予積極的支持。
省份 2008年產量/萬千升 2008年銷售收入/億元
四川 111.82 589.64
山東 76.6 166.7
河南 57.9 111.9
遼寧 43.2 37
湖北 32.4 93.1
安徽 29 87
貴州 18.4 124
(綜合相關協會的不完全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