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據中國酒業網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云南省酒產量120余萬噸,其中,啤酒61萬噸、白酒40余萬噸,銷售收入達25億元,酒消費量居全國第3位。以上數字足以說明云南酒類市場存在的巨大潛力,但由于云南酒企“小、散、亂”,導致“云酒”產量低、品牌知名度低、市場占有量小。今年9月份,作為‘云酒’代表之一的‘小曲香型’被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確立為中國第12種白酒香型,這不僅增加了中國白酒香型的數目,也鼓舞了云南酒企的信心。如何打造像“云煙”一樣的名酒品牌,成為業界又一廣泛關注的問題。
“云酒”自身弱點待突破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名酒紛紛進入云南市場,很多本土企業處于被動應戰的窘境,就連零售價在10元左右的本地白酒也被擠得難以立足。經營白酒多年的云南玉林泉酒業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普必恩認為,“云酒”雖然風格多樣,但由于品牌分散,沒有形成一個引導全省市場的知名品牌,所以,“云酒”生存的現狀不容樂觀。另外,由于出現了不正當競爭的情況,違背市場規律的壓低價格,導致惡性循環。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外來品牌又逐漸占據省內中高端市場主導地位,“云酒”被遠遠地拋在“川酒”、“陜酒”、“豫酒”等八大區域白酒的后面。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云酒”發展如此緩慢?云南省酒類行業協會副會長潘章認為,首先,云南酒業,尤其是云南白酒產業長期處于散、小、弱狀態,全省小作坊酒廠有2000余家,其中八成以上的酒廠年產不超過100噸,生產分散,企業規模小,競爭力弱;其次,資金、人才管理不成熟,生產設備、技術與工藝落后,營銷方式不科學,加上惡性競爭,導致“云酒”生產商各自為營、閉門造車,進而導致酒類市場的畸形發展。
同時,也有相關人士指出:缺乏走向全國市場的意識,也是云南白酒業發展的一大瓶頸。雖然近年來省內一些地域性品牌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但仍缺乏主導市場的大企業和高端產品,振興之路任重道遠。
對此,云南省政府以及各大企業積極研究應對措施,尋找發展新思路。茅糧集團董事長李宗城的創業思路值得借鑒,“從1995年建廠以來,我們傾力打造頗具民族特色的世界第一支木瓜發酵酒。采取穩定低端市場,推進高端品牌,不斷調整產品的口感以及外包裝,爭取五年內沖刺省外及海外市場的營銷戰略。”他說。
“小曲香型”打破“云酒”窘境
盡管“云酒”的發展存在一些問題,但記者通過走訪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生產企業和消費者獲知,“云酒”的發展空間是巨大的,特別是“小曲香型”榮升為“國字號”之后。
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白酒分會的趙建華秘書長說:“云南玉林泉酒被評為‘中國白酒小曲香型的代表’,充分說明了‘云酒’的獨到香型可以自成一派,這不僅對整個‘云酒’行業有較大影響,對整個中國整個酒業發展也作出了不小貢獻,豐富了中國酒文化的同時,也為本地酒走出云南、走出國門夯實了基礎。”
潘章認為,資源與地域優勢也是“云酒”發展的利好條件之一,“云南有著豐富的生物酒種資源,又與川、貴相鄰,自然可向貴、川酒企取經,進行技術、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和學習。”他說。
普必恩則就云南省民族元素多樣化優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表示,“云酒”有明顯的地域特色、多彩的民族文化及豐富的旅游資源作支撐,便于“云酒”品牌塑造,品牌文化內涵的提升及“云酒”文化的對外傳播。
正如云南某酒業公司總經理廖斌華所言,其實論酒的口感品質,“云酒”與“貴酒”、“川酒”相比并不差。所以面對高端酒市場幾乎被外地酒壟斷這一現象,云南的酒企再也不能無動于衷。“今年9月份,作為‘云酒’代表之一的‘小曲香型’被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確立為中國第12種白酒香型,這不僅增加了中國白酒香型的數目,也鼓舞了云南酒企的信心,同樣還標志著‘云酒’從此榮登中國‘國’字白酒品牌系列。”他高興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