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白酒被稱為與中國的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并列的“第五大發明”,也與中國的絲綢、茶葉、陶瓷一同被稱為“中國國粹”。在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十一五”以來,全國白酒產業在原有生產、品牌基礎上,酒類企業逐步加大了產品結構調整,品牌傳播創新的力度也不斷增強,并積極探索出了一條廠商合作的新模式,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川酒整體實力更是得到了顯著提高,占到了全國半壁河山。特別是2008年8月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的長遠規劃、打造白酒千億產業的宏偉目標以來,川酒產業和品牌中,除五糧液、瀘州老窖以外,郎酒、紅樓夢、華夏春等品牌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在全國“兩會”召開之際,《華夏酒報》記者對川酒產區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
回眸篇 輝煌“十一五”完美收官
十年前,中國人也許只知道茅臺、五糧液、西鳳酒、洋河大曲、古井貢酒、劍南春、瀘州老窖、汾酒、董酒、竹葉青等名酒品牌,然而,十年后,特別是進入“十一五”以來,涌現出了北京二鍋頭、郎酒、沱牌曲酒、紅樓夢、華夏春等眾多家喻戶曉的國家名酒和區域性名酒品牌。品牌的迅速發展,彰顯出全國酒類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勢頭。
彰顯主題:產業規模與品牌建設并駕齊驅
五年來,全國白酒行業規模以上企業產量穩定,產品質量全面提高,生產效益同步增長,產銷基本保持平衡;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行業集中度逐步提升,骨干企業作用明顯,白酒行業經濟指標實現突破性發展。
從上表中各項指標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來白酒行業經濟指標增長始終保持兩位數,尤其是2008、2009兩年遭遇世界性金融危機的時期,白酒行業仍然保持了大幅度增長。
據調查分析,全國白酒產量分布依舊集中在幾個傳統區域。其中產量超過20萬千升的地區有10個,分別是:四川省、山東省、河南省、遼寧省、湖北省、吉林省、內蒙古、江蘇省、安徽省、河北省。這10個地區的白酒產量占全國總產量79.47%。
從全國各區域表現來看,2009年全國白酒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095.17億元,同比增長27.49%。其中15個地區銷售收入超過20億元,分別是:四川省、山東省、貴州省、江蘇省、河南省、湖北省、安徽省、內蒙古、遼寧省、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江西省、陜西省、北京市。
不容忽略的是,自2000年以來,四川省白酒、啤酒、酒精以及黃酒、其它酒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白酒作為四川省釀酒產業的主體,其快速穩定的發展推動了整個釀酒行業的進步,其主要表現在:(圖表)
不難看出,自2004年以來,四川白酒產業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增長速度,發展勢頭良好。到2009年,四川省白酒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三項主要經濟指標,占全省食品產業的比重分別達到26.04%、40.34%和47.62%。白酒產業在為四川省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同時,也以自身良好的表現推動了全國白酒產業的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多年來一直穩居全國第一。2009年,四川省白酒產量占全國的22.06%,工業總產值占全國白酒產值34.02%,主營業務收入、利稅、利潤分別占全國白酒產業的1/3左右。2010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戰略的帶動下,四川省白酒產業1—10月主要經濟指標已經全面超過上年全年水平,發展勢頭依然十分強勁。
在產業規模保持強勁發展勢頭的基礎上,酒類品牌建設成效也十分明顯。以四川省為例,5年來,全省釀酒行業在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的同時,品牌建設工作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以五糧液為龍頭的“六朵金花”依然綻放出絢麗的光采,在全國酒類品牌中表現突出,并在原有基礎上積極創新,結合產品結構的調整進程,打造出了“國窖1573”、“水井坊”、“舍得”等一系列具有強大競爭力的新品牌,形成了兼具歷史、傳統、現代、時尚、人文等多方面價值訴求的品牌序列。據統計,四川省釀酒行業現有中國馳名商標30個,四川省名牌產品59個、四川著名商標58個,與10年前相比較均有較大幅度增長。
通過不斷的努力,四川省釀酒產業對外開放工作取得明顯進展,主要體現在:一是國際合作開全國先河,先后有眾多國內外釀酒制造企業到四川進行投資合作,如英國帝亞吉歐、酩悅軒尼詩、瑞典V&S公司先后與水井坊、劍南春等企業合資合作,不但引進了資金,開拓了市場,更開辟了傳統優勢酒業走向國外的廣闊前景二是與省外酒企合作有突破。金六福、湖北枝江、燕京啤酒、青島啤酒等來川投資,為川酒發展增添了活力;三是向外發展有突破,以瀘州老窖控股湖南武陵酒業等為代表的川酒向外發展,參與省外產業整合取得一定突破;四是白酒出口雖絕對量不大,但始終占據全國九成以上份額。五糧液已經謀劃用博大精深的中國酒文化“醉”倒外國人。
記者觀察:六大特點留下新啟示
在“十一五”期間,全國釀酒產業不斷發展進步,彰顯出了傳統產業不斷擴大的優勢和發展前景,呈現出六大特點,為我們在“十二五”期間如何抓住發展機遇留下了新的啟示:
啟示一: “十一五”期間,雖然宏觀政策、法律法規對白酒產業的影響十分明顯,但是,隨著酒類立法的推進,預示酒類發展的又一個快速增長期即將到來。
長期以來,白酒都被列為國家產業政策限制發展行業,致使白酒在行業發展、科技投入、賦稅征收、廣告宣傳、社會輿論等諸多方面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十一五”期間,國家有關部門針對白酒產業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和法律法規,如“禁酒令”、限制廣播電視酒類廣告發布以及從嚴征收白酒消費稅等等,給行業帶來了不小的震動。白酒企業為適應新形勢,拓展思路,集中精力加速創新企業管理、生產、科研機制,同時肩負起白酒企業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大力提倡“健康飲酒”和“酒后禁駕”,在樹立白酒企業良好社會形象的同時,酒類產業規模和品牌依然取得了快速發展。
2009年,酒類立法工作終于提上了日程,白酒業多年的夙愿即將達成。“酒法”的制定,既能從根本上維護白酒的社會秩序,又能嚴格監管企業自身的白酒品質,必然對白酒業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綜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間,酒類發展的又一個快速增長期即將到來。
啟示二:“十一五”期間,酒類市場逐步開放,企業資本整合、渠道整合步伐加快,啟示我們酒類市場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近年來,白酒市場逐漸開放,兼容并包、多樣共存的形式愈見明顯。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經營理念正在經歷變革,外部資金大量注入,資本運作頻頻,收購、整合、重組成為近年來我國白酒業新的看點和亮點。2008年世界范圍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國白酒行業加速洗牌,白酒業生產格局由傳統型向現代型、市場格局由區域型向全國型逐漸轉變。綜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間,由于外業資本的大量注入,再加上原有酒類企業快速擴張的需要,酒類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啟示三:“十一五”期間,產品和營銷模式趨向個性化發展,啟示我們白酒行業的產品和市場將更加多樣化。
近年來,白酒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白酒生產企業為了適應市場,積極轉變經營模式,加大了科研力度,加快了創新步伐,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注重消費需求和品牌的深層次發展,在產品結構調整方面勇于創新,產品開發更傾向時尚化、個性化、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交融并兼。綜合分析表明,隨著我國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能力的不斷升級,白酒產品高端化趨勢也愈加明顯,產品和營銷模式的個性化發展,將進一步促進白酒行業產品和市場的多樣化發展。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啟示四:“十一五”期間,強調食品質量安全,企業社會責任感增強,啟示我們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會加大,白酒企業也會更加注重社會責任。
多年來,國家有關部門不斷強化白酒生產許可制度,小企業被納入“小酒坊”管理,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逐步加大。國家對白酒產品標簽以及添加劑的控制更加嚴格,隨著業內對新頒布的《食品安全法》不斷深化執行,各地白酒企業普遍將嚴控產品質量作為工作重點。另一方面,白酒企業更加注重社會責任。在2008年抗震救災中,白酒企業踴躍捐款捐物,在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輿論影響,白酒行業聲譽大幅提升。綜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間,國家對假冒偽劣產品的打擊力度會加大,白酒企業也會更加注重社會責任。
啟示五:“十一五”期間,酒類企業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加大科技創新力度,酒文化已成為酒類行業的軟實力和競爭力,啟示我們白酒行業的合作模式會進一步轉變,科技將更加創新,個性鮮明的酒文化會更加成為其競爭實力和營銷手段。
五年來,白酒行業不斷加速淘汰落后產能,規模企業積極發展循環經濟,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大跨步向現代生產邁進。先后設立了“中國白酒169計劃”科研項目,構建了“白酒行業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逐步摸索出一個適合白酒行業創新發展的合作模式,為提高白酒企業盈利能力,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市場競爭力奠定了良好基礎。綜合分析表明,“十二五”期間,白酒行業的合作模式會進一步轉變,科技創新會步伐加快,個性鮮明的酒文化會更加成為其競爭實力和營銷手段。
啟示六:“十一五”期間,地方政府逐漸重視白酒產業發展,啟示我們白酒產業將作為地方特色產業來發展。
針對金融危機,國家政府部門提出了一系列支撐計劃,地方政府也提出了相應配套的刺激白酒行業經濟發展計劃,這些都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白酒業的良性發展。如四川省委省政府推行的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長江上游白酒經濟帶和千億產業的建設規劃”系統工程;河南“豫滿中國”抱團出擊,推進產業發展;江蘇以兼并重組”進行行業整合;山東省出臺《山東省白酒產業振興和調整指導意見》。這一系列的決策,表明中國白酒各大產區政府對白酒產業的認識正在發生改變,那就是打破現有僵局或傳統格局,逐步開始將白酒產業作為先進的生產方式、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發展。
展望篇 文化給力將成酒類發展新勢力
2011年是國家“十二五”計劃的開局之年,中國釀酒產業將如何發展?對此,《華夏酒報》記者專訪了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據透露,《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規劃(初稿)》已經擬定。“十二五”期間,中國釀酒產業的發展方向是:以把中國釀酒產業打造成具有國際競爭力、有文化影響力的民族產業和特色產業為中心,充分挖掘中國酒文化的深厚底蘊,努力培養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品牌的世界級釀酒企業,使它們成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輕騎兵,成為中國民族產業國際化跨越發展的先鋒隊。根據這個發展方向,中國釀酒工業如何迎接這個明媚的春天,開好局,起好步,把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從而推進釀酒產業向國際化發展呢?
《華夏酒報》記者發現,根據《規劃》,今后五年,博大精深的中國酒文化和個性鮮明的文化品牌將成全國釀酒企業的軟實力和品牌競爭的主旋律,也就是說,酒類企業要以此為切入點,不斷融入新世紀的時尚生活,不斷地向深度和廣度延伸,從而弘揚和推進中國乃至世界酒文化的復興,開創中國白酒向世界名酒的轉變。
對此,中國釀酒工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將采取十二項新舉措,為酒類企業發展給力。這十二項新舉措分別是:培育行業龍頭企業,鼓勵如茅臺、五糧液、燕京啤酒等企業提升國際競爭力;加快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產品結構調整;增強民族品牌全面建設,構建產業制造基地集群,大力推動釀酒產業制造基地集群建設。推動中國白酒之都、中國白酒縣、中國啤酒城、中國黃酒之都、中國黃酒縣(鎮)及中國葡萄酒城的認定工作;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增強產業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推進“中國白酒169計劃”;提高產品質量,加強產業標準制定與實施力度;強化企業社會責任,完善食品安全保證體系;倡導清潔生產低碳發展,努力完成節能減排目標,白酒產業要著力解決,降低糧耗,提高出酒率,廢水綜合利用,瓶循環利用;建立生態園區和PET瓶的應用等問題,開創白酒工業循環經濟的新局面,實現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共贏”發展;加快信息化建設,帶動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加大專業人才培養力度,完善技能人才評價體系,完成培養10萬高技能人才目標,使釀酒行業的高級技術人員占全行業從業人員的5%—10%;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提升中國釀酒產業國際形象;注重產業鏈健康發展,促進上下游產業合作;建設企業信用體系,構建良好市場秩序。
而在四川,“十二五”期間,將以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和建設長江上游名酒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決策為契機,推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文化特色化、旅游產業化”“五化”聯動,推進名酒名鎮建設,把宜賓、瀘州、邛崍等作為白酒重點產區來建設,力爭到2015年,再造一個川酒千億產業,努力建設長江上游名酒經濟帶,實現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的重大突破。
酒中競風流,而今從頭越。我們相信,隨著《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的出臺,“十二五”期間,中國釀酒產業確立的“實施品牌、生態、資本、科技創新、文化和產業鏈戰略,建設中國創新型釀酒產業”的總體目標一定能實現,中國釀酒產業將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生產方式,以此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通過自主創新把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從而推進釀酒產業向國際化發展。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徐菲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