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楓認為,現階段較為成功的白酒品牌建設基本呈現“品牌結構平臺化、品牌調性專業化、品牌組合家族化、品牌推廣立體化”四個特點,尤以洋河與瀘州老窖等成長性企業的表現最為明顯與突出。
洋河藍色經典的橫空出世,給業界造成不小的沖擊。2010年4月,洋河并購雙溝組建的蘇酒集團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平臺化品牌運營商。在這個平臺上,“蘇酒”“夢之藍”“天之藍”“海之藍”“雙溝珍寶坊”“洋河大曲”“雙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溝大曲”等一系列流光溢彩的產品品牌盡顯風流,而洋河藍色經典之“夢之藍、天之藍、海之藍”三款產品的升級演變更令業界嘆為觀止:隨著企業規模的放大和價格帶向上的延展,藍色經典這款產品品牌向后隱退成背書品牌,為“夢之藍”和“天之藍”放大演變成800元左右的高端系列和400元以上的中高價位系列產品品牌提供了權威認證說明的價值,同時“藍色經典”作為產品品牌僅僅出現在160元左右的“海之藍”身上——這樣品名結構清晰、檔次區隔明顯的家族品牌群為企業承接消費市場持續升級的財富機遇奠定了極具美感的物理基礎。在品牌定位上,以“綿柔”的品類定位,確立了其典型的品牌區隔,隨著企業體量的不斷壯大,逐漸從“綿柔經典”演變成為“綿柔領袖”;以濃香品類細分定位貫穿始終,搶占消費者品類心智資源;以“男人的情懷”找到了與消費者深層溝通的情感屬性;跳出“紅配黃,亮堂堂”的白酒品牌傳統表現窠臼,率先以藍色作為主基調色彩,三者相互聯系,內在邏輯清晰,旗幟鮮明地確立了獨屬于洋河的品牌調性,成為白酒行業的“藍色先鋒”。
瀘州老窖則以典型的分品牌模式確立了以價位區分品牌,以品牌層級定位獲取消費者心智的品牌建設路徑。在瀘州老窖產品品牌上升遇到天花板,增長乏力的時候,戰略性地開發“國窖1573”,通過產品創新、包裝優化、一系列符合白酒行業本質且又足夠稀缺的“黃袍加身”,以持續的“品牌聯合”方式與各大事件進行聯合推廣,加之適時的傳播力度,將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推上神壇。
對于瀘州老窖而言,“國窖1573”的成功,不僅是迎合消費結構升級帶來的高端品牌的高利潤銷售,更重要的是其激活了企業品牌的活力,強勁拉動了商業資源的信心指數;利用產品品牌優化充分詮釋了瀘州老窖企業品牌的實力和內涵,從而又將此基因背書到瀘州老窖原有的產品品牌上,獲得了持續上升的溢價空間。在品牌定位上,瀘州老窖率先定位“濃香鼻祖”,追根溯源搶占歷史資源,以“鑒賞級白酒”“中國第一窖”定位“國窖1573”,持續強化稀缺性酒品,也完善了消費者和流通商對于其“高端專業化”品牌的基本認知。
“品牌結構的有效搭建是白酒品牌的戰略命題,專業化品牌將是未來白酒品牌發展的不二選擇,它決定著品牌未來的發展走向和演變進程。在品牌建設過程中,如果不能在建設初期對未來的品牌結構演變與專業化方向做出清晰的描述和戰略安排,并在品牌定位的核心方向做出具有前瞻性的判斷,將給品牌資產積累和消費者認知形成障礙。”李振江分析說。
在消費結構升級和行業大勢引領下,多數白酒企業都在過去十年中獲得了長足發展,積累了財富基礎,擁有了一定的品牌勢能,而且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較豐富的產品系列。很多白酒企業在面對未來持續增長的話題上都明確地感受到品牌建設將是重中之重,但是在既有的品牌體系和運營中如何進行有效的經營化調整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困惑。
李振江認為這些困惑和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關系梳理不明確
產品品牌的聚焦式持續發力,使得企業品牌的信任效益逐漸被模糊,認識產品而不知道企業的現象比比皆是,短期看,企業可以通過市場操作獲得較好的經濟回報;但長期看,產品品牌無法與企業品牌進行有效聯動和資源嫁接,會直接影響后續產品品牌的持續盈利和整體品牌建設的積累,更談不上多品牌組合了。
產品品牌結構搭建無章法
消費結構升級帶來新的價位空擋,曾經的主銷價位急需戰略性的升級,通過哪些方式進行補位,品牌如何選擇,是用曾經“中高價位”品牌通過更換包裝、概念進行產品升級,還是重新開發新的品牌進行獨立運營?品牌定位、傳播、推廣的結構如何安排,節奏如何把握?新老區域的平衡,培育時間、成本、團隊組織搭建等一系列實際問題在品牌戰略和結構上如何解決?另外,隨著市場規模的持續放大,各個價位段為滿足商業和消費者需求,都會不同程度出現多個獨立品牌和副品牌的系列產品,這些產品品牌的橫向關系如何界定,主導和從屬位置如何區隔,將是保證品牌資產持續增值的關鍵要素。許多白酒企業對此尚未有充分的準備,而大都表現為產品結構搭建上的無章法。
單一產品品牌的溢價效能周期縮短
戰略性主導產品的推出和成功塑造,在根據地或局部市場實現了老品牌復蘇,商業和消費者信心都不同程度地提升,但運作一段時間后,企業發現,由于市場競爭對手的跟進,商業資源和消費者逐漸被分流,單一的產品品牌突破后持續增長開始乏力,品牌溢價能力的邊際效應在減退,知名度高但美譽度弱的現象頻出。這個階段如何切實有效地進行品牌二次升級,優化品牌結構和產品線,優化與商業、消費者的深度溝通方式等至關重要。
文化成雞肋,傳播現兩難
文化梳理一直是不少酒企的心病,沒文化的酒不好賣,有了文化依舊不好賣,白酒的文化到底怎么了?白酒行業的本質是文化和歷史,但文化發掘與消費者認知需要具有匹配性,無論是地域文化、品牌淵源、歷史文化考證都不可偏離過多。很多企業將自身的歷史傳說化、演義化,無疑是不可取的,從長遠看,這種做法只會對其品牌資源造成透支和傷害。一味地背書歷史文化而忽視了與現代時尚元素的創新嫁接,將使新生代消費者對白酒漸行漸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將歷史與文化客觀地加以背書或適當演繹,作為品牌核心定位的隱形要素來進行訴求,才是真正的尊重歷史、尊重消費者。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