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糧食安全”帶來的成本和政策調控的雙重壓力,釀酒行業必須將糧食安全作為重要工作來解決,積極滲透到糧食種植業,自建或者合伙經營糧食基地,保障自身糧食供應和提高糧食品質,通過分級制度、價格保護等措施,調動農民種植積極性,逐步緩解釀酒原料緊張問題,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
原北京紅星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佩海認為,釀酒行業要解決糧食價格上漲和穩定糧食供給等問題,要采取引入期貨交易和擴大進口糧食規模等重要措施,尤其應該適時引進糧食期貨概念,進行資本化運作,通過近遠期交易降低糧食成本,保證釀酒糧食供應,而部分缺糧的釀酒企業也可以從澳大利亞等農業大國進口釀酒糧食,多元化供給渠道來緩解糧食供求壓力。
煙草行業的“天澤模式”對釀酒行業布局海外原料生產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天澤模式是指天澤模式煙草有限責任公司在世界知名的煙葉生產地津巴布韋通過開設農場,聘用當地農民規模種植代替以往單純進口煙葉的做法,經濟效益和煙葉供應大大提高。釀酒行業也可以積極開拓國外的優質糧食生產基地,通過在當地開設合作農場等方式取得穩定的生產,并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專業化生產。
而對于釀酒企業進入上游糧食生產領域,馬文峰認為,從目前我國的農業產業發展狀況來看,釀酒企業可以嘗試租用農戶土地,給予工資補償,實行規模化和產業化種植,從種子、種植、生產、加工實現一條龍。與此同時,要加大科技投入,研發釀酒專用品種,實現高收益,既促進農民增收又控制糧食價格。由企業來種植和管理小品種糧食被驗證為一種可行性非常高的做法。
《中國釀酒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明確指出,按照“從田間到餐桌”的思路,構建“全產業鏈釀酒產業”,這其中就包括有機原料基地等價值環節的建設。
為了確保釀酒原料的供給,近年來,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名酒企業紛紛啟動和加快了糧食產業基地或者儲備基地建設,例如茅臺一方面通過與地方政府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在糧食戰略上的緊密合作,保證釀酒糧食的種植和供給;另一方面加快儲備糧建設,安全度過了干旱帶來的糧食減產對企業的影響。
實際上,釀酒行業企業或者產業聚集區謀劃上游糧食供應也早有實踐,例如在當地政府的引導和補貼下,紹興黃酒企業古越龍山、會稽山等品牌都開始著手在全國建設糧食基地,其中古越龍山基地已經達到4萬余畝,這些糧食基地都基本由企業經營或者管理,遵照“公司+基地+標準化管理”的生產模式,從播種到收割進行全程監督,既保證了企業的糧食供應更加穩定,同時也能通過規模化生產來保證糧食的高品質、無公害,大打綠色牌。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