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葡萄酒行業和果露酒行業相比,白酒行業的釀酒原料基地化建設還沒有引起全行業和相關企業的足夠重視。我國葡萄酒和果露酒產業發展時間不長,但絕大多數企業在原料基地建設方面都有較為充分的認識,雖然這與產業特性有關,但從其發展模式和取得的成效看,值得白酒行業借鑒。
&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nbsp; 俗話說:“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糧食是白酒企業賴以生存的核心,正因為此,白酒行業因耗糧較大而成為限制性產業。隨著國家對糧食安全越來越重視,這一限制政策今后可能永遠不會解禁;從食品安全的角度來看,原料更是最為關鍵的環節,因此,如何按照釀酒產業“十二五”規劃的要求,加大釀酒原料基地建設,構建“全產業鏈釀酒產業”模式,確保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引起全行業和各個企業的高度重視。
我國白酒生產廣泛使用高粱做主料或佐料。高粱中淀粉和單寧含量豐富,不僅出酒率高,而且醇厚濃郁,香正甘冽,優于其他糧食原料。在多糧型濃香白酒中,高粱所占比例為所有原料之首,占投料量的 38% — 50% 。全國名酒和區域名酒都是以高粱為主原料釀制而成,高粱在我國釀酒工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隨著近些年白酒行業的迅猛發展,我國高粱產量已經滯后于白酒生產的需要,釀酒高粱供應趨于緊張。據統計,全國年需釀酒高粱280萬—300萬噸,而我國僅能滿足100 多萬噸,這也導致高粱的價格連年飆升,釀酒企業生產成本上漲。
有關專家指出,以酒企業為中心建造釀酒高粱基地,是突破釀酒高粱原料困境的有效途徑。企業建立原料基地后,就能克服四處找原料、長途調運、買米下鍋的被動局面。建設專用原料基地還有利于促進釀酒高粱種植品種專有化,規格標準化,以保證釀酒質量,改善釀酒品質,提高出酒率,給釀酒企業帶來更大效益。
從已經實施原料基地化建設的產區和一些企業的成效看,其意義深遠。宜賓、瀘州、仁懷、齊齊哈爾、烏蘭浩特等城市以及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汾酒、富裕老窖等企業釀酒原料的“大糧倉”戰略為全行業發展釀酒原料基地提供了可借鑒的樣本。
。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