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時間以來,我國高粱處于自發種植狀態,缺乏規劃和指導,品種“老、亂、雜”。所種植的不少品種是上世紀80 年代育成的老品種或地方老品種,良種普及率不到 30% ,畝產量長期徘徊在300公斤左右,與高粱自身的生產潛力不相稱。
山東省聊城市源豐種業公司與山西省農科院高粱研究所合作培育的源豐釀酒高粱1 號、 6號、 8 號,是針對我國白酒業的需要而選育的高淀粉高粱雜交品種,籽粒粗蛋白和粗淀粉含量分別達 73.64% 和75.56% ,比普通高粱提高了5—8個百分點;單寧含量比普通高粱高 0.5— 1.5 個百分點;經一些酒廠實驗,出酒率比普通高粱增加7.2% ,酒體綿香、醇厚。經過參加全國品種區域實驗和生產實驗,結果顯示一般畝產 680 公斤,高產田畝產 750公斤。
“一粒種子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糧食增產的關鍵要素,加強釀酒專用糧基地建設的首要工作是做好專用糧的“專用種”培育,應著力構建以釀酒產業需要為主導、大企業為主體、大基地為依托、產學研結合、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釀酒專用糧的“專用種”培育體系,加快良種更新換代。
資料顯示,除了東北、西北、華北等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零星種植高粱,以“間、套、圍”種植方式居多,凈作面積少,對種植技術缺乏系統研究,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技術慢。育苗技術粗放,秧苗“ 老、 瘦、 弱、 病” 現象嚴重,種植密度偏稀,一般當順帶作物種植,能收多少是多少,加之地方品種病蟲害嚴重,產量損失很大。
目前,依靠單項技術很難實現單產大幅提高,可行的途徑是集成推廣先進實用技術,促進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帶動大面積平衡增產。要想提高釀酒專用糧高產,以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種植標準化是最為有效的方式。釀酒企業可與相關農業科技部門及糧食主產區相關政府共同合作,在適合種植的地方整縣整鄉推進,在全國建設一批高產大縣、大鄉、大戶,打造一批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高產高效示范區,實現更大范圍的釀酒專用糧增產增收。
據了解,目前,我國白酒釀造業無論是從行業協會還是相關企業,與相關農業科研院所開展技術合作的并不多,要想實現“全產業鏈釀酒產業”的目標,加強與農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尤顯重要。
2006年,黑龍江富裕老窖酒業有限公司開始探索與黑龍江省農科院農作物育種研究所合作,如今,綠色原料“龍糯一號高粱”正式成為黑龍江省農科院為富裕老窖酒業合作研制開發的唯一定點使用的專用農業新技術成果。院企合作不但促進了富裕老窖綠色食品安全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促進了釀酒工藝技術進步,使產品控制延伸至原料育種,實現產品產業鏈的延伸,更拉動了社會經濟增長,帶動企業效益攀升。近幾年企業各項經濟指標不斷刷新歷史新高。
富裕老窖通過“育種單位+釀酒企業+農戶”的種植模式建基地,合作空間廣闊。育種單位可以提供優質的高粱品種,提供全程種植技術指導,保證高粱的穩產、高產;釀酒企業購買優質高粱種后,提供給基地的農民種植,向農民下訂單,以保護價收購,能調動農民種植高粱的積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極性,真正實現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國家增稅的目的。
富裕老窖的成功經驗證明,產學研有機合作是推進釀酒原料基地建設和推進標準化種植的有效手段,“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一理論應該在釀酒原料發展上深入應用。
此外,茅臺、五糧液等企業也在積極探索實踐釀酒糧食基地建設的新模式,例如,茅臺集團通過“訂單生產,合同收購”的模式,促進茅臺酒高粱基地發展;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在瀘州市通灘鎮、石寨鄉采用“公司+農戶+基地”模式打造了3萬畝有機糯紅高粱生產基地。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