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絕大多數白酒企業由于沒有自己的原料基地,在釀酒糧食采購上隨意性很強。我國的糧食種植普遍具有品種區域差異性,而且在種植層面缺乏需方的技術要求約束,這也就造成了糧食的質量存在很大的差異性,甚至同一個村的農戶和農戶之間所產的糧食質量都不一樣。
對于釀酒企業來說,零散的采購方式,糧食質量的差異,勢必會給酒的生產和質量帶來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加大釀酒原料基地建設和種植標準化的同時,建立穩定、暢通、規范的供給渠道也是實現“全產業鏈釀酒產業”必不可少的一環。
我國糧食流通領域有很多交易中心和專業的收儲公司,但是還沒有針對釀酒行業專業化需求的一個專業交易平臺。受整個糧食市場價格的影響,釀酒企業所需糧食在采購成本上也是長期存在著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尤其是高粱產品。
《華夏酒報》記者調查發現,我國現有的高粱產量已經不能滿足白酒行業的總體需求,“搶糧”現象已經逐漸顯露,這一供需矛盾造成了高粱市場價格紊亂。雖然一些企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原料基地,但是現階段還不能完全滿足自身需要,僅五糧液公司每年高粱的需求量就達30萬噸。釀酒業有句俗語:“一斤酒五斤糧,二斤四兩是高粱”。2010年,我國白酒產量達到了891萬千升,有估算數據顯示,我國年需釀酒高粱280萬噸—300萬噸,與實際產量的100多萬噸相差甚遠。“十二五”規劃中預測,到2015年,我國白酒產量將達到960萬千升,而且中高檔酒的比例會逐年加大,對釀酒用高粱的需求將增大。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 同時,在當前全社會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的形勢下,釀酒行業更應加強酒品質安全方面的工作力度,而原料是最為關鍵的源頭。
2010年,根據《輕工業調整和振興規劃》關于加強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的要求,中國釀酒工業協會制定了《釀酒行業食品安全檢測能力建設實施方案》,旨在提升酒類產品的食品安全水平,降低食品安全風險,保障廣大消費者的權益。方案中要求,釀造用糧食原料的質量指標(如蛋白質、糖、脂肪等)、衛生指標(如致病菌、重金屬、有害化合物、真菌毒素、農藥殘留等)等都被列入檢測范圍。
而要實現和滿足上述需求,《華夏酒報》認為,理順和建立專業化的供應渠道,確保釀酒用糧的質量安全性和供應的穩定性尤顯重要。各級釀酒行業組織或企業可與一些糧食主產區有關糧食流通企業加大購銷協作,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和釀酒原料的交易平臺。建立專業的交易平臺,統一收購,統一管理,不僅可以保證種植農戶的利益,建立穩定的供應渠道,同時也能建立種植與需求的信息平臺,實現供需平衡。
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建立釀酒原料專業化的供給交易平臺,在這個平臺內設立專業的第三方檢測機構對釀酒原料進行統一的質量指標和衛生指標檢測,為廣大釀酒企業提供安全、可靠的原料,促進白酒行業質量可控體系建設。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