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給了白酒以傳統、厚重、大氣的感覺,但另一方面,傳統的訴求沒能很好地為現代服務。
一直以來,白酒對現代、時尚的東西“說得少、挖掘得少,研究得就更少”——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白酒與現代生活的脫節、與現代消費需求脫節,白酒業忽視了對消費文化的培養,忽視對消費者飲酒方式的引導。
白酒飲用方式的轉變和宣傳方式的年輕化轉身已經迫在眉睫,盡管有的企業在這方面已經走在了前列,比如文君酒喊出了“讓白酒喝出時尚感”的口號,旨在激發中國白酒與藝術靈感之間的微妙靈動。
但白酒品牌年輕化之路不僅僅是包裝上的“藍色風暴”,口感上的“綿柔典范”,酒度上的“36度迫降”,干杯時的“12℃的奢華”,而是一系列的年輕化引導和培育浪潮。
甚至,在《華夏酒報》的記者調查中,有部分白酒企業負責人明確表示“白酒不需要年輕化”,他們依仗的論據是“到了一定的年齡,有了一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定的閱歷。他們一定會選擇白酒”。
不可否認,這個觀點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不過,也有其偏頗的一面——一定的年齡是指哪個階段?對于年輕的消費群體,白酒企業的態度難道不是積極爭取而是消極等待?
“在時尚化方面,國際同行們應該是中國白酒學習的榜樣,中國白酒不要總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孟躍認為,白酒在品牌主張時尚化的同時,傳播活動也必須隨之時尚化,在引導價值的同時要注意借助品牌傳播營造相應的精神氛圍,借以感染消費者并最終贏得消費者。
在孟躍看來,文化和品牌、產品并不發生直接的關聯。
“只有當文化和消費者對品牌的消費體驗緊緊聯系在一起,并影響到消費者的行為和生活時,文化內蘊才能轉化成品牌價值,進而贏得消費者的喜愛和忠誠。但往往現狀卻是,很多企業在打文化牌的時候普遍失之于生硬,未能將文化概念融貫到品牌傳播的各個層面,到最后橋歸橋路歸路,文化是文化,產品是產品。所謂的文化僅僅成了一個孤立的賣點和噱頭。”
酒是陳的香,但并不意味著白酒一定要以滄桑、風霜的面孔示人;白酒的根在歷史,但未必非得穿上長袍馬褂,逢人便“倚老賣老”。
一個好的品牌,其美妙之處在于它并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有生命的。它有深度和廣度,有功能和情感,它不斷成長,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然后由稚嫩走向成熟。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