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因盛產美酒而獲“酒城”之譽,這里不僅有全國名酒瀘州老窖和郎酒,更有眾多優秀地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產品牌,原酒同樣是瀘州酒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其質量風格的典型性和獨特性而深受行業青睞。
“瀘州”品牌扮靚原酒
“瀘州原酒最突出的特點是產量大、質量好,在行業內聲譽很高,現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擴大自身的品牌影響力,提升產品附加值。”瀘州市商務局酒管科科長鄒同杰對《華夏酒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原酒企業對品牌化之路的探索始于多年以前。初期的原酒品牌化運作思路幾乎就等同于開發瓶裝酒、商品酒,由于原酒企業與消費者溝通不暢,加之渠道網絡的短板,轟轟烈烈的“瓶裝”原酒潮流很快就褪去了,其品牌化的嘗試自然也鎩羽而歸。
對此,鄒同杰認為,原酒企業的品牌打造,應該從資源整合的角度出發,“取長補短地借助外部資源,揚長避短地發揮自身底蘊,”他具體闡述說,要尋求與省外的優秀品牌達成戰略合作,甚至可以通過互相參股、投資收購等途徑,推動傳統的廠商供求關系向資本利益紐帶關系轉變,實現原酒、品牌和渠道的有序結合,“這種長遠的戰略合作,同時也有助于原酒品質的穩定和提高。”
所謂揚長避短,則是要充分利用“酒城”瀘州的品牌效應,提升當地原酒的整體形象。這里所指的“品牌化”不僅僅是開發瓶裝酒、商品酒,而是塑造原酒品牌——以獨特的質量風格、生態環境為訴求點,表現瀘州所賦予原酒的特殊價值。
整合資源 凸顯品質優勢
“瀘州原酒資源的規模非常龐大,應該在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凸顯瀘州原酒在品質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鄒同杰分析說,多年前的教訓已經證明,企業數量眾多、產能過剩,有可能帶來市場的惡性競爭,在內耗中損失了自身價值,“生產、管理和技術的優勢才是瀘州原酒搶占市場的有利武器。”
為了引導原酒企業尋求品質的不斷提升,瀘州市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對于企業因技術改造或原酒陳放而面臨的資金問題,瀘州市實施了“特區”模式,為企業開辟“綠色通道”,擴大酒類企業的質押擔保范圍,對發展勢頭良好的酒類企業簡化審批程序,實行限時辦理制度;提前做好續貸手續辦理的前期工作,縮短辦理時間,保持資金使用連續性。
此外,瀘州還針對原酒企業開展長期系統的技術培訓,定期邀請行業專家舉辦培訓講座,并與企業實地考察指導相結合,一方面解決原酒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一方面培養企業技術骨干乃至一線釀酒工。“這些培訓工作完全是無償服務。技術人才是川酒的優勢,更是瀘州酒業的寶貴財富,必須把人才的價值充分實現,才能確保瀘州原酒質量穩步提高。”鄒同杰如是說。
當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瀘州市通過整合各界資源,為原酒企業提供完善的質量監督檢測服務,已形成企業自檢、政府監督和技術中心檢測的“三重”管控。“企業自檢主要針對日常的生產環節,由企業專門技術人員負責動態檢驗,并備案上報檢測指標;政府部門的檢測工作則偏重于促進督導。除此之外,瀘州原酒企業還定期接受國家酒檢中心等公共平臺的質量檢測,這主要是為了發現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從專業技術角度予以解決,并促進原酒企業的技術創新。”鄒同杰解釋說,瀘州已于兩年前成立了專門的原酒鑒評服務站,目的在于整合產業資源,保障瀘州原酒的質量安全,提升其品質競爭力。
“酒城”的厚重底蘊,決定了瀘州原酒必將走向產業化、高新化的發展方向。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