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 “瀘州原酒資源的規模非常龐大,應該在量的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凸顯瀘州原酒在品質方面的核心競爭力。”鄒同杰分析說,多年前的教訓已經證明,企業數量眾多、產能過剩,有可能帶來市場的惡性競爭,在內耗中損失了自身價值,“生產、管理和技術的優勢才是瀘州原酒搶占市場的有利武器。”
為了引導原酒企業尋求品質的不斷提升,瀘州市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如對于企業因技術改造或原酒陳放而面臨的資金問題,瀘州市實施了“特區”模式,為企業開辟“綠色通道”,擴大酒類企業的質押擔保范圍,對發展勢頭良好的酒類企業簡化審批程序,實行限時辦理制度;提前做好續貸手續辦理的前期工作,縮短辦理時間,保持資金使用連續性。
此外,瀘州還針對原酒企業開展長期系統的技術培訓,定期邀請行業專家舉辦培訓講座,并與企業實地考察指導相結合,一方面解決原酒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一方面培養企業技術骨干乃至一線釀酒工。“這些培訓工作完全是無償服務。技術人才是川酒的優勢,更是瀘州酒業的寶貴財富,必須把人才的價值充分實現,才能確保瀘州原酒質量穩步提高。”鄒同杰如是說。
當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備受社會關注,瀘州市通過整合各界資源,為原酒企業提供完善的質量監督檢測服務,已形成企業自檢、政府監督和技術中心檢測的“三重”管控。“企業自檢主要針對日常的生產環節,由企業專門技術人員負責動態檢驗,并備案上報檢測指標;政府部門的檢測工作則偏重于促進督導。除此之外,瀘州原酒企業還定期接受國家酒檢中心等公共平臺的質量檢測,這主要是為了發現企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從專業技術角度予以解決,并促進原酒企業的技術創新。”鄒同杰解釋說,瀘州已于兩年前成立了專門的原酒鑒評服務站,目的在于整合產業資源,保障瀘州原酒的質量安全,提升其品質競爭力。
“酒城”的厚重底蘊,決定了瀘州原酒必將走向產業化、高新化的發展方向。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