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東向《華夏酒報》記者介紹,從形式和目的上,進入白酒行業的資本比較清晰地分為新舊兩種形式。新資本重視對產業基礎設施和固定資產的投入,并以此來夯實產業發展的基礎和優化產業發展結構,屬于結構性資本。對于企業來說,新資本的介入,可以提升企業的結構效率,促進各項工作的穩步發展;而舊資本是以短期套現為目的,進入白酒產業是基于改進企業的單點運營效率,快速實現盈利,而不以長期持有為目的,不重視基礎產業的投入。
其實,從舊資本到新資本,白酒產業與資本的結合由來已久。專家認為,自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相繼有一些業外資本進入白酒業。但是,多數屬于投機性資本,最終也多以失敗告終。失敗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為“戰略短視”上。
其實,白酒行業的資本運作浪潮早在十年前就已涌現,上市、并購、參股,一個個名詞,讓不少酒類品牌“心動”。對此,也有業內人士根據資本介入白酒的程度,將資本與白酒業的結合歷程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2000年前后的資本試水期;第二階段為2006年至今的資本實質性整合期。
第一階段的“試水期”,表現的特點是”摸石頭過河“,缺乏戰略性規劃,具備較大的盲目性,含有較強的投機色彩。由于沒有先行者可借鑒,這期間的資本運作多以失敗而草草收場,成功的案例極少。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新華聯集團與五糧液集團合作推出的金六福酒,獲得了豐厚的回報,給各類資本投資白酒提供了成功的范本,刺激大量資本涌入白酒業,形成了資本第一波白酒淘金浪潮。
第二階段是資本與白酒業實質性介入期。這一階段,資本相較第一階段,介入更理性,具有一定的戰略規劃和明確的目的。
近幾年來,一系列新的資本進入白酒行業,主要包含資本的結構性進入、外資和企業自籌資金三個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這第三部分企業自籌的資金,主要是各大酒廠紛紛進行的規模擴張和結構性調整,這種資本形式占據了主導地位。當然,其對企業及行業的“轉調”和實現長遠、持久、科學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 中國酒業新聞網。
編輯:盧靜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