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苦苦掙扎在生存邊緣的的中小型白酒企業來說,大都沒有一個規模基地市場。試想,你擁有20個每年銷量在100萬元的縣級市場(年總量2000萬元)和擁有一個銷量突破5000萬元的基地市場來說,哪一種情況資源更節省,企業更具有可以燎原之勢呢?如近年來山東濟南的趵突泉白酒,在濟南市場一枝獨秀;青島瑯琊臺白酒,在青島五城區獨占鰲頭;菏澤花冠白酒,在菏澤可謂稱王稱霸,這些企業每年銷售額都超過億元甚至數億。
也可能有人會說,山東是個很特殊的市場,多是地產品牌為王,外來品牌不是很強勢。那就來觀察一下安徽市場,在安徽宣城有一個宣酒,依靠低端光瓶酒進行規模性增長,沖刺數千萬元后,然后華麗轉身中高端市場,依靠營銷推廣手段,讓自己成為一個中高端形象的代表,目前在宣城的年銷售額已超過2億元;在河北有個叫三井的企業,剛開始是依托中低端小刀產品進行渠道建設、人才基建、規模上量,在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企業形成一定規模和基礎建設比較完善的基礎上,開發中高端品牌十里香,然后在滄州市場進行精耕細作,當企業在滄州市場上創造了上億的銷量后,開始進軍保定、唐山等市場,進行外拓。
至于如何突破5000萬元的年銷售額,關鍵是盤點自我資源,分析目標核心市場競爭環境,找出目標競爭對手導入期至目前的年銷量,這樣就有了可行性容量參照依據。在選擇核心市場的同時,要考察該核心市場是否有邊際效應,也就是說在拿下核心市場后,可以帶動周邊的哪幾個市場,能在邊際市場上得到多少邊際銷售數額,進而完成開發一點、帶動一片的紅色區域布局。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王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