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洞藏酒市場的升溫,越來越多的白酒企業看到了洞藏酒的潛在價值和市場商機,紛紛扎堆擁入。這其中既有真正擁有洞藏資源,踏實做酒的,也有打著“洞藏”旗號混水摸魚的。于是,一場白酒企業尋洞、爭洞、挖洞的活劇開始上演,有的地方甚至開起了“洞藏窖酒銀行”。
對此,白酒專家、四川省釀酒研究所副所長楊官榮分析說:“目前,洞藏酒主要有三類。一類是以郎酒為代表的天然山洞作為儲酒場地,已有幾十年的歷史,無可厚非;第二類是利用城市防空洞或廢棄的隧洞等城市公用設施改造而成,從節約用地和提高酒質角度也沒問題;第三類花費大量的人、財、物力人為挖洞,我覺得不妥。洞藏只是一種儲存的方式,不是萬能的,根本還在于酒的品質。”
對于個別地方推出的“洞藏窖酒銀行”,楊官榮認為,資本進入白酒業助推行業發展是好事,但是投資要慎重。這種銀行到底有多大用途?能否產生持久的效益還要打個問號:是否又是一種概念炒作的噱頭?目前,洞藏酒概念有炒作過熱傾向,洞藏酒的未來發展前景不僅需要企業的自律,更需要行業的有效規范與正確引導。
著名白酒專家高月明也表示,洞藏酒作為白酒行業的稀缺資源,企業應當重視和愛護,切莫將其當作一時的炒作,要有長遠的發展戰略規劃,并且一定要保證洞藏酒的品質。
和君咨詢高級咨詢師李振江分析認為,“洞藏”概念對于企業來說,與“中華老字號”“馳名商標”一樣更多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是一種信任符號,其實質是企業責任和水平及實力的問題。如果將洞藏當成是投機取巧或一根救命稻草的話,可以短期內忽悠消費者,但這樣不僅企業本身成不了氣候,對行業更是傷害。對行業來說,如果不能及時有效地規范這個市場,僅僅把洞藏當作概念來炒作,那就會一直是概念,消費者早晚會識破的,其結果將會如年份酒一樣陷入尷尬境地——快速贏得市場,又快速失去消費者信任而最終被消費者所拋棄。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