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速升溫的醬香型白酒市場,目前亂象叢生。《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的發布實施,正恰逢其時,既有利于完善和規范白酒行業的標準化工作,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填補醬香型白酒行業無標準可依的空白,又增強了醬香型白酒的市場競爭能力。尤其是對在醬香型白酒領域占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的黔酒產業而言,這種積極利好效用,則更為顯著。
《醬香型白酒國家標準》的發布對當前正在蓬勃發展,提出“未來十年中國白酒看貴州”戰略目標的黔酒產業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
貴州是醬香型白酒主產區之一,目前,該省有醬香型白酒生產企業200余家,包括享譽海內外的貴州茅臺酒。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醬香型白酒行業多年來采用企業標準。生產實踐中,以Q開頭的企業標準難免被扭曲,企業各搞一套。執行這類標準的產品質量懸殊,有的企業標準制定高于行業標準,而有的企業特別是一些小企業,其標準則遠遠低于行業標準或國家標準的要求。
“可以說,企業標準根本就是某些劣質酒‘量體裁衣’而制定的。”茅臺集團技術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技術人員這樣認為。
近幾年來,特別是醬香型白酒市場升溫,醬香型白酒價格上漲后,誰都試圖搶占“標準”的制高點。今年5月,四川省起草的《地理標志產品中國白酒金三角(川酒)濃香型白酒》等8項標準通過評審,8項標準中包括的醬香型白酒標準,卻被人們有意無意地忽略。個中原因,耐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