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來,白酒業發展行情一路上揚,景氣度高企。消費結構升級、噸酒價位拉升、“少喝酒、喝好酒”成為此期間提及率較高的關鍵詞;茅臺、五糧液每年的提價形成了業內的思維定勢,即使在受全球性經濟危機影響的2009年,整個白酒行業增長勢頭仍然不減;部分二線名酒企業推出的高檔、超高檔白酒品牌甚至出現井噴現象。到2012年,白酒行業這段黃金般燦爛的發展已持續10年。
近日,《華夏酒報》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白酒產業研究的北京和君咨詢集團合伙人、酒水事業部總經理林楓。
《華夏酒報》:產業整合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我們知道,白酒必須通過大規模的產業整合才能最終形成類似帝亞吉歐、保樂力加那樣的多品牌運營商平臺。那么,白酒將在什么時機或什么樣的條件下出現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產業整合?
林楓:大規模的行業整合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是行業集中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二是行業增長速度放緩。
近年來,央企大鱷中糧集團對國內諸多白酒企業進行著不間斷的考察,但與包括 “西鳳”在內的收購洽談均無果而終;2009年,高盛在河南進行地毯式掃描之后,欲收購河南酒企,談到最后沒有一家愿意出售,這是當下白酒產業整合最大的障礙:形勢大好的環境下,酒廠的日子都過得不錯,且對未來預期也充滿樂觀,出售的動力較少,即使收購成功也將要付出不菲的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成本和代價。因此,2015年以前,行業繼續一路上揚的形勢下,白酒產業的大規模整合不會真正上演。
白酒“不可復制的品牌”屬性也意味著在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財富蛋糕持續放大的過程中,可以分享財富蛋糕的白酒品牌數量只會減少不會增加,外來“想動白酒奶酪者”的成本高、風險大。所以,我們看到在2002年至2007年期間,整個行業高速發展階段,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因為一線名酒和二線名酒在價格上拉開了距離,二線名酒相互之間又在區域上有所區隔,彼此之間戰略性的競爭打擊沒有。而從2008年開始,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紅西鳳上市了,當年實現8000萬的銷售;口子窖二十年在安徽風生水起,到2009年實現超過2個億的銷售;夢之藍則很快實現了3個億以上的銷售。上述二線名酒的高端產品在價格上接近甚至超過了茅臺、五糧液的主銷產品價格,一線、二線名酒開始正面交鋒;另一方面,2009年底,二線名酒或區域品牌年銷售超過20億元規模的企業已經很多,在區域為王的根據地市場實現飽和之后,開始向外埠市場進行戰略性擴展,二線名酒之間開始相互蠶食對方的市場,區域區隔開始模糊。這種一線名酒和二線名酒之間、二線名酒和二線名酒之間的競爭到2015年將會達到白熱化的狀態。2015年以后,白酒消費衰退、競爭成本劇升、盈利開始下滑、壓力開始變大,企業對未來的預期將會下降,收購成本將會快速下降,而同時被收購對象之間的協同要素(渠道、組織、品牌)開始形成,資本大規模進入的條件趨于成熟。因此,2015年將是產業大規模整合的元年,整個行業發展將會從單體企業的運營效率向整個產業的結構效率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