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章來源華夏酒報2002年以來,白酒業發展行情一路上揚,景氣度高企。消費結構升級、噸酒價位拉升、“少喝酒、喝好酒”成為此期間提及率較高的關鍵詞;茅臺、五糧液每年的提價形成了業內的思維定勢,即使在受全球性經濟危機影響的2009年,整個白酒行業增長勢頭仍然不減;部分二線名酒企業推出的高檔、超高檔白酒品牌甚至出現井噴現象。到2012年,白酒行業這段黃金般燦爛的發展已持續10年。
近日,《華夏酒報》記者專訪了長期從事白酒產業研究的北京和君咨詢集團合伙人、酒水事業部總經理林楓。
《華夏酒報》:“500億品牌群”這個概念很新穎,也頗具沖擊力。那么,在這樣的假設下,白酒行業的市場競爭將會有哪些新特點?在這種新的競爭格局和趨勢下,二三線白酒品牌將如何生存與發展?
林楓:這個“500億”不是一個概念,它是在嚴謹的市場數據基礎上推算出來的一種趨勢,并且即使2015年前后出現5家500億規模的白酒企業,這5家加起來的總額占行業總容量也不過30%到40%之間,從其它行業的發展規律來看,這樣的行業集中度依然很低。
在這樣的趨勢下,二三線白酒企業仍然存在很大的機會,因為白酒消費是有著政務消費為引領的顯性特征的,白酒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的稅收和城市名片效應會讓地方政府成為地方酒廠持久的“保護傘”,這是二三線白酒品牌的生命力支點。
但需要說明的是,那些依靠躺在地方政府保護和區域優勢上“睡大覺”的二三線白酒品牌,在這樣越來越集中的行業大勢下,早晚會被淘汰,因此,“供研產銷”整體運營能力和效率的持續發育和優化是二三線白酒品牌很長一段時間的命題;另外,“500億”規模時代形成的過程中還有另外的戰略性機會——中低檔白酒的發展機會:由于一線大品牌未來5年的關注點仍會放在消費結構升級的大品牌、高價位上,基數龐大的中低檔白酒市場將面臨很大的競爭機會,如何處理好稅收問題、成本問題、執行力問題和品牌彈性問題是中低檔白酒市場成敗的關鍵。
可以預見,未來5年,中低檔白酒市場將會崛起80億到100億規模的中低檔白酒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