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三省地處中國最東邊的高緯度地區,下轄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總人口一億零七百一十五萬,獨特的冬季漫長嚴寒、夏季短暫的大陸性氣候和多民族混居的人文文化造就了東北地區巨大的白酒市場。東北地區白酒的消費總量和人均消費都居全國首位,在中國的白酒市場板塊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白酒企業的必爭之地,國內歷來有“不到東北不知道酒量太小”的民間說法,就連國外的高度烈酒在東北也都是一口干掉的常見喝法,可見市場容量之大,飲酒之風的盛行。
陷入本土文化怪圈
東北的大多數白酒企業經過了多年的曲折發展,基本上都已經完成了轉制改革,搭上了民營經濟的新列車,正在經歷著新一輪的增長態勢。但是談到東北酒,給人們的品牌聯想卻不是很樂觀,除了純糧釀造就是黑土民俗文化,給人感覺憨厚淳樸之余,卻沒有更高的產品附加值,這是東北白酒最大的短板。消費者買一瓶川酒和黔酒可以花上幾百元甚至上千元,但東北酒超過200元,消費者就會覺得難以接受,這就是品牌的力量,而這種力量直接來源于產品定位和品牌文化,也就是酒文化。
東北巨大的市場能量和潛力使得很多企業趨之如騖,但很多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之后無奈退出。
業內人士認為,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了解東北本土的消費文化,包括風俗習慣、消費心理和規律所致。但本地企業持續多年的穩健發展,缺少高端產品,產品缺少文化內涵和附加值,卻是本地酒水企業過于了解本土消費文化和固步自封沒有野心造成的。
目前,東北酒品牌定位陷入誤區,盡顯樸實,遠離高貴難成大業。很多企業老板闡述其企業文化時,提及更多的是產品文化(競品純糧)、人文文化(純樸厚道、也不失豪爽)、土俗文化(黑土地、農家樂)等等,這些加上近年來風行全國的東北風味的小品和二人轉文化等等,成為開發高端酒的品牌桎梏。試問誰愿意去農家體驗田園之樂而樂于一餐花掉幾千元,樸素、土氣、淳樸的東西本身就給人實惠廉價的基本印象。
東北本土酒文化底蘊豐厚
1、自然環境和民族基因造就豪爽品質,酒文化十分厚重。
東北的冬天氣候寒冷且漫長,最低溫度達到零下四十多度,獨特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造就了東北人熱烈豪爽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胸懷。喝酒御寒的生活習慣延續了東北獨特的酒文化。這也是酒文化得以衍生和發展的堅實基礎。在武俠小說中我們能常常看到,大碗喝酒,大碗吃肉的俠義風范和快意人生,這就是東北人的生活寫照。不管是出于對酒文化的忠誠,還是對酒本身的熱愛,東北人大都酷愛飲酒。所以說對于做酒水的企業來說,東北絕對是銷售的核心地帶。東北人的酒文化是和氣候、民族融合、群落遷徙、山東人北遷闖關東等綜合因素分不開的,酒文化從黑土地里扎根,跟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不斷繁衍生息,演變到今天的欣欣向榮。
東北人喝白酒,一般都是豪飲。尤其是有朋自遠方來,或者故友重逢,更要開懷暢飲一番。而且,當今東北人豪飲的名堂與理由越來越多,比如商家開業、公司成立、建筑奠基等,再加上業務往來、例行檢查、法定節假日、正常婚喪嫁娶、正常升遷與卸職等,都得痛痛快快地喝頓酒。
東北人的熱忱好客和基因中的天然酒量也使得這個地方充滿了酒文化的馥郁芳香。有酒當然得有菜,大魚大肉是北方人的最愛。所以我們在東北的任何一個城市都能看到生意興隆的酒館和酒樓。
2、東北人本土情結嚴重,酷愛本土白酒。
中國人本身就是個喜歡懷舊的民族,古時文人多愁善感,懷舊文章浩如煙海。一直以來,進軍東北的白酒企業不在少數,然而大部分都碌碌無為,只有五糧液和茅臺等少數品牌由于自身的品牌效應,在東北白酒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外,其他的企業有建樹者甚少。目前東北本地市場上地產酒一直穩居龍頭地位,除了產品檔次問題之外,更多的是人為的情感或者風俗因素在里面。
地利人和造成企業無進取
雖然目前東北酒產量、利潤、產值等綜合指標都有了質的進步,同時我們也不難發現東北白酒在產品規劃、技術提升、品牌定位和管理以及營銷綜合能力等都存在著巨大的尚需彌補的短板,整體形勢依然嚴峻。
本土市場巨大的容量和忠誠的客戶群導致東北白酒行業發展穩健,有著穩定的利潤來源,加上對外界市場不了解盲目開拓帶來的失敗痛楚,使得東北白酒企業逐漸變得保守,在包裝升級、酒品牌定位、價格定位、新產品和新技術嘗試、文化營銷方面謹小慎微,錯過了幾輪中國白酒快速發展的大好契機。
如何讓東北白酒騰飛,獲得一次質的飛躍,在中國的白酒版圖上有自己話語權,需要東北白酒企業持續不斷的努力,打造高效的營銷體系,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氛圍,并且持續不斷地把酒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每個消費者的心中。筆者認為,塑造東北白酒新文化成為發展的重中之重,突破東北白酒行業對本土民俗文化的定位勢在必行。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