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五大葡萄酒生產國阿根廷,人均葡萄酒消費量名列第三,但很多人對阿根廷酒還比較陌生。
由于阿根廷的土著居民相對貧窮,買不起最好的酒,只能消費廉價產品。對生產商而言,出口廉價葡萄酒無法求生存,若想推廣新品,必須提高知名度,廣泛鋪貨。這就是為什么國外的葡萄酒商店到處擺滿了價格相對較貴的阿根廷赤霞珠、霞多麗、西拉和長相思。
雖然阿根廷東海岸有幾大葡萄品種是從西班牙引進的,但多數葡萄樹在1557年隨著耶穌會會士從智利和秘魯傳入這里,種植在安第斯山前嶺。
1580年阿根廷葡萄酒貿易日漸繁榮,并擴展至東海岸,1885年西部門多薩與沿岸布宜諾斯·艾利斯(Buenos Aires)鐵路線開放,迅速打開了廉價Vino De Mesa級別葡萄酒市場。
阿根廷葡萄多用于釀造桃紅酒,三分之一為白葡萄,少數黑葡萄釀制紅酒,國民日常飲用的都是地產酒。Criollas Grande, Criollas Chica 與Cereza是阿根廷常見的粉紅葡萄,用于釀制低檔桃紅酒,在國外市場很難見到。
當地種植最廣泛的葡萄品種是白玉霓(Ugni Blanc),原產法國,用于釀制白蘭地、干邑和雅文邑。您可以花10美元買到一瓶TariQuet酒廠生產的白玉霓-鴿籠白(Colombard)混釀。阿根廷紅酒產量只占總產量的六分之一,雖然當地人喜歡吃牛肉,但仍然選擇桃紅酒配餐。
20世紀后期,阿根廷人均葡萄酒消費急速下降至10加侖,西部葡農開始聚焦國際市場。為了適應國際潮流,他們紛紛將本地葡萄樹拔除,種植流行的赤霞珠、霞多麗。圣胡安省(San Juan)則早已種上了馬爾白克,該品種本不是國際流行葡萄酒,但近幾年以其高質量廣受歡迎。一瓶Broquel馬爾白克葡萄酒售價15美元,Misterio馬爾白克18美元,Septima馬爾白克13美元。
(文章來源: Wine Cel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