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歌從12世紀起享有盛譽,后頗受杰佛遜厚愛。杰佛遜出任美國總統(tǒng)前,曾任駐法大使,這位史上最著名的波爾多粉絲將瑪歌視為波爾多四大名莊之一。
Paul Pontallier
英國BBC關于法國著名酒莊瑪歌的紀錄片長達一個小時,有大約四分之一的內容與中國有關。它拍到了汶川地震后瑪歌在北京舉辦的慈善晚宴,會場外是我們熟悉的熙熙攘攘的北京街景,會場里則是很正式的宴會,有很多著名的有錢有品的面孔出現。這部紀錄片還拍了一些酒客到酒莊買酒品嘗的場面,這是國外周末旅行的常見形式,但片中筆墨最濃重的是一對亞洲夫婦,操的英語帶港腔。很可惜,這部以西方人眼光看西方事物的紀錄片沒能在中國播出,這么多的中國鏡頭真真浪費掉了,不然會有多么高的收視率啊。
如此關注中國,自然是瑪歌酒莊的雄心。這家波爾多最頂級的五家酒莊之一,自中國領導人訪問后,越來越把中國市場當成目標,而且是長期目標。四年前,莊主科琳女士來訪,帶著小兒子,還記得那十三四歲的小兒子,從秀水市場買了繡有“為人民服務”字樣的軍挎包,拿著尼康相機到處拍照,對中國好奇得不得了。這次來訪的是酒莊的總經理兼總釀酒師PaulPontallier,帶上的則是自己的大兒子Thibault,Thibault已經大學畢業(yè),該為父親的公司負點責任了,結果這一下子被派到香港,要待上兩年。到底是應屆生,還靦腆,不知道怎么打發(fā)這兩年時間,“不來又怕老爸打”,席間便有人打趣讓他找個中國女友,這是學習中國文化的最好方式,消磨時光和開拓市場。
因為分封,因為婚姻,還因為戰(zhàn)爭,當然最后通常因為商業(yè),波爾多的酒莊總在各個家族間流轉,姓什么已經是很次要的。與其他頻繁換手的波爾酒莊相比,瑪歌其實算是源流清晰的。即便清晰如瑪歌,現在的酒莊大股東也是意大利人,負責實際經營的莊主是希臘裔法國人。全球化至此,“法國的遺產”正在一點點減少,變成“人類共同的遺產”。不過,只要酒還是瑪歌的風格就好,至于莊主和股東姓什么,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terrior,葡萄酒產地的土地、氣候、人文條件的總稱,漢譯為“風土”,這才是一個酒莊的DNA。紀錄片里,一位黑人問莊主科琳:你有信仰嗎?比如信救世主。科琳答:我信仰傳統(tǒng)。然后就大踏步地唱著歌,拿著她的相機,帶著心愛的狗朝葡萄園深處走去。
釀酒師PaulPontallier,血統(tǒng)倒很純,波爾多葡萄酒世家出生,最終把家安在巴黎,常常往返于巴黎和波爾多之間,生活有了新意,不光是葡萄園那樣乏味。他在新世界闖樣蕩過,經歷很“全球化”。這位釀酒師中少見的博士畢業(yè)生先在巴黎學園藝,后來讀葡萄酒,還在智利教過一年書,27歲那年回到法國成為瑪歌的釀酒師,之后更榮任經理、酒莊總經理。他英語純正,沒有法國人常有的濃重口音,關鍵是他的眼光很開放,對新舊世界沒有太多的偏見。對于那部曾轟動一時的幫著舊世界罵新世界的電影Mondavino,他的意見是:非黑即白,世界上哪有那么簡單的事情?看看,幫他們說話的片子,他一點也不領情。這顯出理科生的可愛之處,理科讀到博士,就該這樣理性,感情用事不太好吧,哪怕多喝了幾杯,大是大非上還是清醒的。
瑪歌從12世紀起享有盛譽,后頗受杰佛遜厚愛。杰佛遜出任美國總統(tǒng)前,曾任駐法大使,這位史上最著名的波爾多粉絲將瑪歌視為波爾多四大名莊之一,瑪歌終在1855年被正式“加冕”,成為法國四大頂級酒莊之一 (后來這頂級擴容為五家),除瑪歌正牌外,還生產副牌紅亭、白亭。瑪歌酒的品質較易辨認,人們通常把瑪歌的酒比作女人,因為它纖細、文雅、香醇,更有人將它比作“謫仙”,帶點幽幽的氣息。的確,瑪歌是五大名莊中最具女性特質的酒,光是名字Margaux,就足夠女性化。外人無從知曉Paul和他的團隊用什么方法使得它獨特的單寧濃度掩蓋了其收收斂和牢固的口感,從而成為優(yōu)秀的酒基。有人猜測是它的梅樂葡萄的比例。每個酒莊都有自己的秘密,這種柔性的力量就是瑪歌的秘密。但Paul不說這是女性特質,而把它稱為“東方”。東方是溫婉的、優(yōu)美的、細膩的,跟瑪歌目前的中國市場目標相匹配的。
中國市場有多大?Paul沒有正面回答,只說瑪歌的第一個海外辦事處將設在中國。本文開頭所說的BBC紀錄片也透露了很多信息。他的大兒子已經派到了香港,如果需要,他還有三個孩子呢,一個一個來。當然他們還小,先讓他們自由地長吧,像葡萄藤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