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五歲半的兒子迷上了玩陀螺,買了一個又一個,玩起陀螺來那廢寢忘食的狀態簡直要讓作為父母的我們束手無策了。
兒子的陀螺與我兒時玩的陀螺相比,樣式完全不同,玩法也迥然相異。兒子的陀螺是各種部件組裝起來的,做工考究,樣式新穎,顏色各異并且鮮亮,非常符合現在兒童對于玩具的心理需求。發射陀螺有專門的工具,很簡單,把一個長拉條插進發射器,再把發射工具卡住陀螺,然后放在地上,用力抽出拉條,陀螺便飛速旋轉起來。
兒子成了地地道道的陀螺迷,這一點都不夸張。下午兒子從幼兒園回家,進家門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玩陀螺。他現在已經有4個陀螺了,但仍不斷給我們施壓,要求買全鋼的陀螺。我和妻子共同勸說、震懾,軟硬兼施,才打消了他繼續買陀螺的強烈念頭。
兒子玩陀螺,一個人玩還不行,必須拉著媽媽比賽,否則便覺得了失去玩陀螺的真正意義。比賽必須自己贏,否則便要大喊大叫,以示不平,恰似劉歡唱的“路見不平一聲吼呀”。妻子在陀螺比賽中很為難,既要滿足兒子的好勝心,又不能表現出自己是故意輸給兒子的。當然,這其中的繞膝之歡,也是人生一大樂趣了。
周日,妻子到市里聽課培訓,只好由我帶兒子了。兒子說要到小區廣場上與小朋友們進行陀螺比賽,我欣然同意,兒子準備好“槍炮”,便與我興沖沖地下樓了。
幾個小朋友很快聚攏到一起,說定規則,比賽馬上開始。比什么呢?比的是攻擊力。兒子的陀螺是塑料與不銹鋼的混合體,怎能比過別人的全不銹鋼陀螺,與別人的陀螺一碰,便動彈不得了。兒子很是生氣,我看了也有點生氣。對于他們的這種比法我感覺太單一,沒有體現陀螺旋轉的另一重要指標——持久力,即誰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的陀螺旋轉時間更長。我開始對幾個孩童發表演講,說服他們要比一比持久力。孩子們若有所悟,對于我慷慨激昂的演講以及比拼持久力的玩法表示贊同。結果,一比持久力,這可樂壞了剛才還是常敗將軍的兒子,一連勝幾局。現在,我也明白了為什么兒子非要買全鋼陀螺了,好勝的他認為這樣才能戰勝別人的全鋼陀螺。他的想法應該說是正確的,質量大會更有力量。
我給幾個孩子講了我兒時玩的陀螺。有個小孩說他見別人玩過。在他們的眼中,我說的那種陀螺可謂十足的下里巴人,而他們的陀螺才是真正的陽春白雪。我兒時玩的陀螺是用木頭削成的,形狀像個大釘子,只是加粗了許多,在木陀螺的下端裝上一個小鋼珠便做成了。只需有一把小鞭子,這也是父親精細加工而成,便能把陀螺打得飛快。我對幾個孩子說,他們這種陀螺玩起來沒多少技術含量,而我兒時玩的陀螺必須首先用鞭繩纏到上面,纏的不好,陀螺肯定會翻跟頭,轉不起來。木陀螺轉起來后,則需用鞭子不斷抽打,打不好會把陀螺抽倒,在這過程中,力量必須拿捏合適,抽到陀螺的中部才能起到作用。沒有一段時間的練習,是難以玩好這種陀螺的。
時代變遷了,玩具也更新了,但兒子的陀螺與我兒時的陀螺孰優孰劣,也許每個人心中的答案是不同的。在這件事情上,感情色彩會成為主導我們判定優劣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