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普通人來說,買一套房子是很不容易的事,這一點在香港也不例外。前段時間我來到香港姨媽家里,正巧趕上他們準備置換新房,而我作為一個內地人,此次來到香港,能夠親身感受港人的買房過程,也算平添了幾分“新奇”的人生體驗。
姨媽家居住在香港新界的屋村。所謂屋村,類似于內地的廉租房,只不過香港屋村始于20世紀50年代,已逾半個多世紀,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所以,賃住這兒也很方便、安逸。但是近幾年來,姨媽的兩個孩子相繼進入社會工作,到了成家立業的年齡,因此,窩居屋村就有點不大方便了。
初到香港時,我對那里的房價毫無概念,還記得我們第一次去看房,廣告上這樣寫著:“3000港幣/平方英尺”,我當場脫口而出:“香港的房價也不貴嘛。”文章來源華夏酒報姨媽這才告訴我,香港的房屋面積是以英尺為計量單位,而每平方米約為10平方英尺,我當場計算起來,3000港幣/平方英尺差不多是每平米3萬元了,想來夠“恐怖”的,一驚一嚇,倒忘記了自己出的洋相。
香港的房屋與內地的還有一點顯著不同,那就是面積較小,一般在600—700平方英尺左右,等于內地的小兩房,屋內格局緊湊,使用率高。那幾天我們看了好幾套房屋,我都感覺怪怪的,但又說不出來個所以然。后來我才發現,香港的很多房屋是沒有陽臺。這在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但我沒有去詢問,只是暗自揣測:香港人多地少,房屋建造時省略了陽臺,可能是為節約建筑空間著想吧。
最后,姨媽家看中了一套二手房,位于18層,樓盤略顯陳舊,那天我們開著車七轉八彎才到達,顯然,位置偏僻了些。當姨媽禮貌地征詢我的意見時,我直言不諱地指出交通問題。姨媽笑了笑說,這個在香港不是大問題,香港有很多小巴,可以穿街入巷,加上地鐵網絡也很發達,出行需求可以得到滿足。最關健的是,此處的房價要便宜不少,這倒確實是個左右選擇的要素。
據說姨媽家的房子最終耗資近兩百萬,當然,這個價格他們也是沒有能力一次性支付的。這點與內地倒是一樣,香港也有很多銀行為業主提供房屋貸款,而且利息很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刺激了香港房地產的繁榮發展。
在律師行里,表哥終于將房屋按揭手續全部搞定,我拍拍他的肩,語帶調侃地說:“恭喜你,表哥,光榮地成為房奴。”表哥一臉的迷惑,在我解釋了“房奴”一詞的含義后,他爽朗地笑了起來,似乎將未來的壓力輕松化解了。是啊,“居者有其屋”是很多人一輩子的夢想,而為了夢想去努力、打拼,怎樣的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