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統計數據顯示,紅酒消費量占葡萄酒全球總體份額的80%以上,堪稱最受歡迎的葡萄酒品類,而白葡萄酒則遠遠落后。專家指出,紅葡萄酒保健功效是白葡萄酒的3~5倍,是促成前者全球流行的主要原因。
科學家已經證實,紅酒是心血管疾病的克星。早在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MONICA計劃”流行病學調查報告中就曾指出:法國人愛吃奶酪、黃油、巧克力等“三高”食品,但法國人(35~64歲)冠心病的發病率卻僅是英國的1/2、美國的1/4。醫學家們研究認為,這與法國人愛喝葡萄酒有很大的關系。
今年4月21日,在丹佛舉行的美國癌癥研究協會第100屆年會公布了一項研究結果,確認紅酒為抗癌食品。美國KaiserPermanente醫療集團的研究結果還顯示,吸煙并且喝紅葡萄酒的人,每月每喝一杯,患肺癌的風險平均降低2%,每天喝一到兩杯,患肺癌的風險降低了60%之多。
為探尋紅葡萄酒健康的奧秘,科學家從紅葡萄酒中分離出單寧等多酚化合物,發現葡萄酒富含的單寧、白藜蘆醇、花色素等多酚化合物,這些健康物質具有強有力的抗氧化作用,在預防心血管疾病、癌癥,延緩衰老等方面具有顯著效果。
各種醫學實驗都以紅葡萄酒為實驗對象,是因為科學家們發現其所含的多酚化合物高于白葡萄酒。據研究表明:紅葡萄酒中白藜蘆醇約為4~6毫克/升,單寧含量約為1000毫克/升;相比之下,白葡萄酒中的白藜蘆醇含量只有約為1~2毫克/升,單寧含量約只有為400毫克/升。由于紅葡萄酒的單寧、白藜蘆醇等多酚化合物含量高于白葡萄酒,因此從這兩種成分上講,紅葡萄酒的保健功效高于白葡萄酒。
究其原因,葡萄酒專家陳莊指出,單寧來源于葡萄的果皮與果肉,而白藜蘆醇主要在果皮中存在。在釀造過程中,紅葡萄酒會連皮帶籽浸漬發酵,而白葡萄酒須去皮去籽清汁發酵,這造成了二者在多酚物質含量上的差異。而且,紅葡萄酒大多要經過橡木桶陳釀,酒液還會從橡木中汲取一定的單寧物質。
另外,紅葡萄酒的顏色來源于葡萄果皮的花色素,花色素是天然的植物色素,花色素除了顯示一定的顏色外,還是一種強有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保護人體免受自由基的損傷。研究表明,人體產生過多的活性氧自由基會有破壞作用,這是人類衰老和患病的根源。
至于我國閩南地區流傳的“干紅性熱、干白性涼”的說法,更是沒有醫學依據。中醫將食物劃分為寒、熱、溫、涼、平五性,而酒在沒有其他添加物的情況下,其涼熱性主要取決于酒精度。在各種日常飲用的酒類中,度數高的白酒(包括燒酒、火酒等)性熱,度數較低的黃酒(米酒)和葡萄酒性溫,而酒精度最低的啤酒則微涼。干紅和干白的酒精度數通常都是一樣的,都為12%,因此并無性涼性熱之分。中醫認為葡萄酒“性溫,味甘,為老少皆宜的滋養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