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就是打天下容易坐江山難,之所以坐江山難,并非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沒機會或者消費不買賬了,而大多那數時候卻往往因為企業成熟后的內部權力斗爭而將曾經辛苦堆砌起來的江山毀于一旦。近日,真功夫內亂事件再次印證了中國企業發展過程中這一不變的真理。難道中國企業真的就只能邁出第一步走不遠第二步嗎?難道只有打江山的人沒有守江山的人嗎?難道中國企業著實要葬身權力爭奪戰而自我鎖喉嗎?
時至今日,中國企業的權利爭奪戰儼然已經成為中國企業發展的新毒藥。
案例一:TCL事變
雖然TCL今日依然風光仍在,但曾經在中國家電行業的地位卻遠非今日可比,用獨霸江山或者一呼百應都不為過。然,名氣出去了,當初打江山的人之間的心氣也多了參差不齊。于是,接二連三的人事變動,股權事件,公司戰略和管理之間相互推諉,TCL成了權力斗爭的犧牲品。時至今日TCL人依然還在權利的怪圈中游蕩。所謂人心齊萬事易,幸虧還有個李東生坐鎮,不然無法想象,TCL會走到哪里。
案例二:真功夫內亂
8月13日,真功夫總部停止辦公。"這次導致辦公室停工的紛爭,實質上是在爭奪管理權,而這場爭奪主要是在董事長蔡達標和副董事長潘宇海之間展開。”一位真功夫員工說。從創業之初的合作伙伴到今天的反目成仇,即使介入了第三方風投,卻依然不可避免的發生了此類事情,原因何在?歸根結底不過是:權利二字!
從權利爭奪戰看中國企業營銷管理問題
感性超越理性。創業者之所以能夠走到一起除了對共同的認可,更有對成功和權力的渴望。而人們卻往往在感性的認知面前無法正確理智對待理性的權利責任問題,總是在磨凌兩可中開始了一切,要么你50%我50%,不好意思挑破一切。
創業時與成功后的心理失衡。要么幾個人一起合伙摸著石頭過河,但往往是其中必然有個人是在過程中起到主導作用的,而對權力的駕馭往往使得在處理的時候股東之間會忘記這個人的領導角色而只記得當初是一起當江山的。致使最終這些權利斗爭問題不可避免的出現。
成也情誼敗也情意。當初創業的時候2個或幾個人走到一起,奔的是大家一起做事,是彼此之間的感情和對創業的沖動,更多考慮的是感情,而不是誰能做什么。所以就出現了家族企業,兄弟企業,朋友企業,而一旦公司上了正軌卻會發現當初讓不適合的人坐在了不適合的位置上,卻大多往往礙于面子和感情而無法退卻或拒絕,使得員工不滿,市場拖后腿,人心猜測......盲目的團隊組建往往成為扼殺企業發展的根源,而當初看似講義氣的情意其實也不過是最終權利斗爭的犧牲品。
團隊問題仍然是中國企業前進道路上的最大絆腳石
到今天,我們不能不說中國企業的確為中國市場創造了諸多奇跡,快速的發展,品牌的崛起,國外文章來源中國酒業新聞網不可窺欲的營銷創造力,但說到底,事情還是人做的,沒有人的推動事情不過是死水一潭。創業時的盲目,創業后的感性處理都將成為企業成功的絆腳石。
職業經理人制度近年來的成熟化發展,的確為中國企業的營銷管理帶來了新風氣,但遺憾的是,目前的制度卻依然不健全。所謂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老板一言堂的基礎上。老板的喜好決定其任用職業經理人的標準,而對權力的無法放權往往導致名義上的職業經理人制度依然停留在老板一言堂基礎上。所謂的市場行為和戰略都不過是老板私下或明確意向的縮影而已,筆者就曾親眼見證某位董事長任用了一個認識11年的跟隨自己的老部下為職業經理人開創新公司運作新項目,而其人不僅不懂新公司新項目更是絕對的權利欲望集中體,明知是錯也要拿著董事長的錢去印證自己錯誤的想法和行為,而這位叱咤風云的董事長也因對人的超強疑心而無視于其他人對此職業經理人的正面博弈和反對,最終,致使項目發展三年依然無果,而這位職業經理人卻依然每日風云在座,公司每年至少要賠上2000萬,更為重要的是曾經昔日的那些真正為公司考慮和能力卓越的人因此而絕望的離開了。
團隊意識薄弱已成定局。幾日前,一位一直給我寫信希望得到營銷幫助的朋友在和筆者的對話中,筆者看到了對方的不成熟和完全沒有規劃的思維,于是猜測斷言其團隊和發展戰略肯定有問題。果然,在接下來的對話中,其坦言其之前所說都是想法階段,出口狂言的數億投入不過是規劃和想法階段而已,對公司產品線發展和戰略規劃根本毫無思考,所謂團隊不足7、8人,卻5人是股東。可想而知,一,作為組織者他首先太過相信自己所謂的市場眼光,這所謂的眼光只是建立在他感覺的基礎上而非任何的考察和實際經驗上。二,口頭上希望得到別人的指教和幫助,但事實上卻非常盲目自我,未來團隊操作上結果肯定是不歡而散。三,他眼里的7、8個人的團隊,卻5人是股東,問其各自分工更是答非所問,可想而知,是感情為紐帶的串聯,沒有任何責權利的分配,而所謂的這些股東在創業著手事情面前只有他一人在奔忙,可見不過是空頭支票的股東,如今尚且如此未來更談何執行力?談及對未來團隊的規劃和想法,其回答更是只欠缺一個財務人才而已。由此可見,其是身未動,局已敗了。
一個人成就不了事業。還有一類就是只信自己不信別人的老板。發展了企業十幾年,到頭來做個活動卻手下連組事的人都沒有,落得個自己一會兒招待政界領導,一會兒跑去組織員工放鞭炮,一會兒又要安排人遞演講稿。寧愿耽誤1個月的工期也不相信合作公司已經在價格上讓步到位,而為了百八十塊錢影響上百萬的利潤,不知這類老板的戰略眼光在哪來?企業未來的前途又在哪里?更為重要的是,每天的空中飛人生活真的可以為公司換來效益和進步嗎?即使是神,也需要弟子傳授佛理,廣種善根才是,如此獨斷專權,事必躬親,何來的大前景?
建設團隊如今不是口號或者說法,而是無論創業和發展中企業必然要投資和精心管理的一項工程。可以說,沒有好的團隊就沒有成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