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筆者應邀到某廣告公司做培訓。公司的三位老總和一些骨干員工參加了培訓。我講的題目是《極限狀態下的品牌傳播》。
具體的內容本文不再詳述,只想說培訓開頭,我設計的一個小環節。
我為這次培訓制作的PPT文件,第一頁是一張圖片(一座高樓)。
我先打出這張圖片,然后,一個接一個的問參加培訓的員工:你看到的圖片是什么?
第一個人告訴我,是“大樓”。
我不動聲色,不置可否。繼續問第二個人。
第二個人告訴我,是“高樓”。
我還是不動聲色,不置可否。繼續問第三個人。
第三個人告訴我:是“灰色的高樓”。
我還是不動聲色,不置可否。繼續問第四個人。
第四個人告訴我:是“一座分成三段的高樓”。
我繼續問下一個人。
得到的答案越來越詳細。
等到所有的員工都問完,我開始問老總。
結果,老總就是比員工有水平。他的答案是:這是一個戶外廣告的載體。
這,才是我想要的答案。
這個小游戲說明了兩個問題:
第一,人是一種非常容易受暗示的動物。
當我得到第一個人的答案并繼續問下一個人時,下一個人就會意識到:劉老師對前面的答案不滿意。于是,就會對前面的答案作出補充或者修正。當我繼續不動聲色地往下問,后面的每一個人都會在前一個人的答案基礎上繼續補充。但是,隨著我的繼續提問,后面人的壓力會越來越大,答案也會越來越豐富。
這就是大多數人的思維——在一個人率先“占位”之后,后面的人基本只是選擇“越位”,提供越來越豐富的答案。但是,所有的這些“越位”都是線性思維,都是量的積累,而沒有質的飛躍,直到真正有高人提出“錯位”的思路,例如上面提到的老總。
第二,無論從事任何行業,都要形成一種專業化(而不是職業化)的思維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方式。
看到任何事物,都不能像普通人一樣只看到其表面功能,而要立即從專業思維的角度,思考這一事物和自己從事的專業有何關系,如何從專業的角度去利用它。例如,廣告人眼里沒有大樓,只有戶外廣告的架子。如果你做不到這一步,就說明你還不夠專業。
老板之所以是老板,員工之所以是員工,就是因為老板眼里看到的都是商機,而員工往往只看到具體的工作。因為,老板與員工想的既有區別,又有重合:員工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想做好自己的工作,保住自己的飯碗;老板想的卻是如何在下一個月依然能繼續給員工發工資,并保住員工的飯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