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黃昏,搬來一張舊式的躺椅,搖上一把藍布邊的蒲扇,靜靜地躺在小巷的幽深處,然后捧起一本厚厚的書來讀,那是我學生時代時無法擺脫的一份喜好。夕陽緩緩西下,任微風串巷而過,任書香撲面襲來……
在故鄉,一排排青磚紅瓦的農家小院仿佛是支撐起整個村莊的肋骨,而一條條石板鋪就,苔痕斑駁的幽長小巷則是村莊永不停歇的脈絡。小巷是院落間狹長的通道,有庭院為她庇護著風雨,有梧桐為她遮擋著陽光,習習涼風穿堂而過,從巷頭直至巷尾,濕濕的,總會讓人倍感舒適。在那沒有通電的日子里,小巷是鄉村納涼的絕好去處。過了悶熱的午后,臨巷居住的村民們便搶著將小巷打掃一凈,然后再用木桶擔來清涼的井水將地面淋個透,小巷便如浴后的少女,越發靚麗了。
桌椅搬出來了,草席鋪出來了,小巷也隨之熱鬧了起來。找一個相對安靜的角落,讓自己的身體在躺椅中自由棲息,而后再隨意捧上一本好書來讀,那絕對是一種極致的享受。沙沙作響的樹葉間夾雜著幾聲聒噪的蟬鳴,裊裊升起的炊煙給村莊籠上了水墨的色彩,不知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誰家小院里的梔子花開得正艷,空氣里一直彌漫著怡人的花香……而我,早已隨著書本神游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品讀著人間百味,體味著世態炎涼,感悟著歲月滄桑。偶或有蚊蟲叮咬,這才從恍惚間醒來,不覺已是繁星滿天、螢火點點了。
小巷納涼書作伴,在簡陋的小巷中,我可以漫不經心地讀《水滸傳》、讀《西游記》、讀《紅樓夢》,可以心無旁騖地讀《簡·愛》、讀《紅與黑》、讀《卓婭和舒拉》,可以隨心所欲地讀魯迅的小說、冰心的散文、艾青的詩歌等等。更重要的是,讀《海倫·凱勒》讓我懂得了生命的意義;讀《傲慢與偏見》讓我懂得了愛情的真諦;讀《悲慘世界》讓我懂得了人性的善惡;讀《呼嘯山莊》讓我懂得了心靈的救贖……感謝小巷,如果說是村莊孕育了我的生命,那么是小巷賦予了我的思想和靈魂。
如今,成天蝸居在都市的水泥夾縫中,盡管擁有了寬敞的書房、滿架的圖書,然而呆在充斥著冷氣的房間里,我仍眷戀著當年小巷讀書的滋味。也許,小巷給予我的已經不純粹是一種閱讀的收獲了,更多的卻是一種永遠也揮之不去的故土情結。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