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喜歡茶的清香與喝茶的禪味,我常來往于寺廟間,品一品禪茶。禪茶當中,我最鐘愛溈山禪茶。
溈山禪茶產自寧鄉溈山密印寺。唐代大中三年(849年),裴休在寧鄉溈山建密印寺,并置大片茶園,種茶解禪,滿足寺內僧人使用,也常給施主品味。
北宋后,密印寺四度被毀,現在的密印寺為禪家道場。大佛殿為1933年重建,高27米,四壁嵌滿鎏佛像,計12218尊,佛像神態肅穆,殿內金光燦爛,令人目眩。寺內有密印十景,是著名的風景勝地,毛澤東、蕭子升青年時代曾到此漫游。
密印寺周邊山靈水秀,土壤肥沃,種植的茶樹茂盛,茶葉肥厚,香味濃郁,成為上等好茶,也是上貢朝廷的珍品。溈山禪茶,多雨前采摘,香嫩清醇,不亞于武夷、龍井。溈山毛尖多采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經殺青、悶黃、輕揉、烘焙、熏煙等工藝精制而成,常密封于瓷罐,以保存香氣。溈山毛尖外形微卷成塊狀,色澤黃亮油潤,白毫顯露,茶水湯色橙黃透亮,松煙香氣芬芳,滋味醇甜爽口,非常誘人。
第一次見識溈山禪茶,是到密印寺訪古尋蹤,看到溈山奇石怪峰,小溪汩汩,溪水清澈,茶樹蔥綠,我想真是一個產茶、養茶、喝茶的好地方。一陣漫游之后,我轉悠到密印寺內,忽聞一縷清幽之香飄然而過,那香味幽深、纏長,直沁心脾。我順風張望,寺院空曠,斷定是炒茶。
我迅速向寺院走去,果然聽到里面有人說話,輕輕叩門,一位僧人開門,好奇地望著我。我問:請問剛才是在沏茶嗎?僧人見我問得這般奇異,驚異地看著我。突然有人答話:施主,你很有茶緣,一起進來坐吧!我走進客房,茶幾上放著兩杯清茶,湯色嫩黃,熱氣縹緲,卻沒有香味散發。
寺主見我,換了坐姿,盤腿坐于稻草墊上。撤換茶杯,換上紫砂壺,寺主起身,親自為我沏茶。他用勺子在瓷罐中打起一勺,輕輕拋入杯中,清脆有聲。把剛燒開的泉水注入紫砂壺中,茶葉隨著開水在壺中翻騰起伏,泛起細細泡沫,連成一片。茶葉隨著壺水的平靜,慢慢下沉,直到最后一片葉子沉下。寺主端來一碗泉水,我吸了滿滿一口,清漱口腔。紫砂壺中湯色嫩黃,我輕輕喝一口,只有開水的味道。寺主開了佛樂,課經與木魚之聲飄蕩;點上檀香,我漂浮的心稍微沉靜,沒有煩憂,沒有思慮,全心享受茶味。湯色慢慢變得透明,喝上一口,香味游蕩在唇舌尖,輕輕滑過喉嚨,稍有澀味,卻很悠長,讓人回味。當課完一經,杯中茶葉全部張開,再喝茶,香味大開,澀味全無,香味綿長,滑入腸胃,清新提氣,神爽精奮。
回到家中,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清閑之時,常泡一壺溈山禪茶,聽聽佛樂,讀讀佛經,細想才感到:溈山禪茶是在虛靜之中等待茶香,享受禪理,澄明心境的。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