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來,我始終提醒我的客戶注意現今女性已然遺忘了“美妝手法”。過去的女性做面部保養和化妝的手法,通常都是由母親傳授給女兒的,而這樣的傳統即便在西方社會也逐漸喪失了。如果我們關注一下就能發現,現在的消費者們都茫然無措:如何使用眼影?如何打底妝?使用何種產品來清潔皮膚?化妝的步驟為何?
全世界的女性都疑惑于這些問題。日本女性在個人美容沙龍里找到了答案:只需要付很低的小時費用,美容師就會指導她們學習護膚和上妝的日常步驟。然而,我的客戶看來似乎并沒有準備好跨出這一步來負擔起這些基本需求:當我告訴他們,未來的品牌應建立起與顧客的親密平臺并提供給她們再學習美妝手法的場所,我看他們都表現出贊同的樣子,但是我也知道他們幾乎不會考慮在其產品包裝內另外設計和放置上妝指南手冊……更別提雇用一位新的化妝大師。
因此,消費者就需要“自習”了。他們使用互聯網分享這些技巧并相互糾正。前不久的《紐約時報》提及,一位27歲的英國女孩Lauren Luke為了更好的銷售她在E-bay上寄賣的化妝品,在YouTube網站上傳了各種視頻短片來展示如何使用這些產品。“我一直根據雜志上教我的那些步驟來做,但又總是覺得還有不足之處……我們已經受夠了敷衍”。她的第一個視頻上傳之后的二十個月中,已經有超過兩千萬人次的瀏覽量,而她的YouTube站點在70多個國家也有了超過25萬的會員。
那么,什么時候美妝品牌才能真正聚焦和重視這個問題?難道非要等Sephora(正在啟動Lauren Luke系列美妝產品并且和她組織化妝比賽)來開頭?
如今,中國人重新認識他們母親所使用的美容品,中國消費者正在重新發掘傳統化妝品的價值。1990年代西方品牌進入中國后,傳統品牌漸漸淡出了主流市場。那個時期,還使用那些傳統產品的女性被認作“過時”(老土)。而最近《上海日報》的一篇文章還隆重介紹了這些本土品牌。由于金融危機,中國消費者開始尋找價廉物美的產品:他們找到了曾經一度占據超市領導地位的傳統品牌。
“謝馥春”鴨蛋粉:這款化妝品命名為“鴨蛋”,是因為它的蛋形——一個固體的“蛋”可以被壓碎使用,也可以用化妝刷撫刷使用。這家從1830年創辦的公司,曾是皇家供應商。罕見的橢圓形、奇特的使用方法、有年頭有故事……該品牌有條件獲得巨大成功。百雀羚:1931年起根據一個德國配方所生產,這款保濕滋潤的產品以3歐元41.5克一盒的價格又重回到超市銷售(出口批發價為2歐元)。芭蕾珍珠膏,南京金芭蕾化妝品有限公司的護膚產品之一——產品的“西洋版”網上可以購得——它推崇傳統配料,如胎盤和珍珠等的使用……
傳統的回歸、對適合中國人皮膚的本土產品的搜尋、預算限制,我們發現在目前的中國,這樣一份美容“雞尾酒”漸漸改變著消費者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