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記憶里,似乎春蘭、夏蓮、秋菊、冬梅的美已成了定論,可真正在秋日里展露勃勃生機的,卻獨有桂花。張九齡在《感遇》中就這樣寫道:“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欣欣此生意,自爾為佳節(jié)。”
正是這淡雅幽遠的桂花香,給金色的秋日以輕盈脫俗的一縷香魂。當你在暗香盈袖時尋覓芳蹤,發(fā)現(xiàn)的是一片令人心動的綠。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有點點金黃羞澀地藏匿于碧枝之中,散發(fā)著沁人的幽香,讓你不禁感到驚訝——這就是那濃香的源泉嗎?
采幾枝碧桂,斜插玉瓶中,獨坐花前,泡一杯香濃的桂花茶。于是,裊裊上升的霧氣與充溢四周的桂香交匯在一起,織成一張迷離的網,你便仿佛一下跌入仙境。
歷來,人們把桂花作為崇高、吉祥、美好的象征,把兒孫稱為“桂子蘭孫”,把天上的月宮稱為“桂宮”,并以“桂魄”喻為月亮。蟾宮里,吳剛在伐樹。大概那不是在秋天,不然,他怎么忍心扼殺那同樣孤寂的香魂?蟾宮下,玄宗和玉環(huán)正一起品著桂花酒,難怪,總覺得華清池里,留下了一絲永恒的清香。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脫俗后的魂魄,注定要與凄涼的寒意夾雜在一塊兒。“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也許柳永作詞的當日沒有清風,否則,當他沉醉于隨風飄逸的攝人心魄的香魂后,怎還會哀嘆秋季的冷清?
古今文人不會用充滿幽香的馥郁桂花來抒發(fā)內心的苦悶與憂愁,是因為他們在一片心曠神怡之中時,根本感受不到凄涼之意。“折桂”、“桂冠”早已成了他們心中的神圣。“揉破黃金萬點輕,剪成碧玉葉層層”,重新勃起的雄心壯志剎那間將黑暗照亮,將這種神奇的大自然的禮物照得一片金黃。
“看云外山河,還老桂花舊影”。沒有人來柔腸寸斷地埋葬桂花,它沒有獨自傲霜斗雪,但是它不遺余力,在屬于自己的時節(jié)里,快樂地綻放、飄香,無私地傾其所有。
當橙黃的、鵝黃的、銀白的桂花飄香了旬日、半月之后,它便像一頂小小的降落傘,悄然離開枝頭,落到青青的草地上,在尖尖的草葉上又找到了新的居所。
你若不經意地看去,極像小草開了一朵朵黃色的小花,而且顯得十分繁茂和艷麗,讓人贊賞不已,離枝的桂花又得到了第二次輝煌。如果氣溫相宜,它還會開第二次、第三次……直至“人閑桂花落”,消殞在秋意闌珊之中,鞠躬盡瘁,不留下一絲的遺憾。
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應這樣:在屬于自己的時節(jié),干好自己的事,不留下灰色的一筆,以免鑄成一
文章來源華夏酒報生的遺憾。當你在這個寂寞的季節(jié)里,去親近一下那一縷幽香,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得到的不僅僅是桂香滿衣。

轉載此文章請注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
要了解更全面酒業(yè)新聞,請訂閱《華夏酒報》,郵發(fā)代號23-189 全國郵局(所)均可訂閱。
編輯:張吉山